打开ChinaNews阅读

天津丨乡村振兴路上的生动实践

天津日报2018-04-13 17:11:06

  天津日报讯:阳春三月,万物吐新,鸟语花香。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嘹亮号角,犹如春雷滚滚,催人奋进。

  如今,天津宁河区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积极进行着生动实践。

  专家下田头 科技促增收

  一听说市里、区里的农技专家来到田间地头指导春耕生产,作为辣椒种植户的板桥镇杨花村村支委郭耀林可就坐不住了,一大早便和农技专家交流起来。

  郭耀林由于自己缺乏种植技术导致辣椒产量低、效益不高。“和人家农技专家一聊,才知道自己在种植技术、管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回家还真得好好琢磨琢磨,专家面对面讲课确实挺好!”郭耀林很是感慨地说。

  原来,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切实解决农民在春耕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区蔬菜技术推广站与市农科院对接,深入到各个乡镇,有的放矢地为农民答疑解惑,助力农村科技春耕。

  “我们请市农技专家给农户最直观、最详细的现场培训,目的就是希望大伙在技术、选种、管理上不断提高科技意识,以科技促增收,促乡村振兴!”区蔬菜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张艳玲向记者介绍。

  以科技促增收,促乡村振兴,宁河镇任汉村七星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刘琮也是深有感触:“使用无人机防治病虫害,不仅可以减少人工费用,还不会重喷、漏喷,能比人工喷药减少20%—30%,每天可以喷洒700到800亩。”

  原来,这种无人机采用精确定位及环境感知技术,使其在喷药治虫时,使用超低量喷雾技术,减少农药用量的同时,还可以达到常规用量的防治效果。

  “乡村振兴就得紧握科技这把‘金钥匙’,只有这把‘金钥匙’,才能打开我们农民增收致富的大门!”刘琮信心满满地说。

  “我们已经注册了‘七星大米’商标,有了自己的品牌。下一步,还要继续扩大合作社规模,增加土地流转,提高科技选种、种植、管理水平,带领大伙一起致富!”

  打造“田园综合体”

  补齐发展“短板”

  好的政策、好的举措,只有落地生根才能开花结果。宁河区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区委、区政府思路清晰,各乡镇、各职能部门也是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全力促进乡村繁荣发展。

  廉庄镇位于宁河城区10公里处,镇域面积45.7平方公里,耕地2.6万亩,下辖16个行政村,1.8万人。如今,打造稻香小镇、木头窝村田园综合体和宁河农高区成为这个镇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会议室内。

  镇党委、人大、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千户村、于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正与区农委、区交通局、区财政局相关负责同志就乡村振兴进行热烈研讨。

  “我认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各村队结合自身产业特色成立合作社,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壮大村集体实力。同时,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发展‘短板’!”镇党委书记刘涛开门见山地说。

  “今年,区里乡村振兴的重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区农委副调研员李万海接过话茬,“像厕所革命、垃圾无害化处理、美丽村庄建设等工程,必须坚持‘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绝不能千人一面。”

  听着大伙讨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参会的村干部坐不住了。

  “那我们村的路,是不是也得拓宽啊?”于怀村村主任田志新忍不住插话了。“从今年起,区里利用3年时间,计划提级改造乡村公路232条、484公里,今年计划实施51条、176公里。4米以下的拓宽到6米以上,实现村村通公交!”区交通局副书记韩长金说。

  话题越说越实,思路越聊越清,可资金从哪来呢?

  “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美丽村庄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等,区里都会有相应的匹配资金,我们也会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乡村振兴是大事,咱大伙一起铆劲儿干!”区财政局副局长李怀军给大伙鼓劲。

  “这么一说,我们的信心更足了。大家别白来,快给我们稻香小镇发展把把脉!”刘涛见缝插针地说。

  一转眼,两个小时过去了,稻香小镇的发展思路也越发清晰:全力做好“水稻+”这篇大文章,也就是大力发展“水稻+文化”“水稻+休闲”“水稻+创意”“水稻+研发”“水稻+美食”“水稻+健康”等产业,努力打造以水稻为核心的“大文化”“大休闲”产业圈,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

  此时,走出会议室,春风煦暖,阳光灿烂,正如廉庄镇的未来一般,充满希望。

  帮扶促脱贫 一个不掉队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天津宁河区自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以来,效果显著,特别是区国税局在帮扶板桥镇杨花村的过程中,因地制宜,成绩斐然。

  自2017年8月,按照区里统一安排,宁河国税在新一轮结对帮扶工作中被分派到杨花村。经过局内选拔,3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同志组成结对帮扶工作组入驻杨花村。

  杨花村有260户,750口人,耕地3600亩,工作组利用3个月时间,挨家挨户了解情况,为每户建立了台账,家庭收入、人员构成、土地状况等均一目了然。

  走访中,工作组发现村里很多路灯因年久失修或不亮或暗淡,为此,宁河国税召开专项会议,投入3万多元为村里更换了70多盏路灯。

  “路灯全换新的了,亮堂堂的,晚上出来进去的,心里都敞亮!”村民高芳激动地说。

  据工作组组长郑永兴介绍,工作组在入户走访之初还闹了个笑话。

  “我们刚进第一家群众的门,人家就问,听说你们要给我们每人发1000块钱,啥时候发啊?”郑永兴回忆道。

  其实,这是最开始大伙不了解情况形成的谣传。这次工作组帮扶杨花村,不仅仅是要给村里“输血”,更主要的是提升其“造血”功能。

  杨花村人少地多,外出务工的人少,多以种地为生,主要种植玉米、棉花。

  “玉米、棉花一亩挣1100元到1200元,收入不高,但是产量稳定。”村支委郭耀林说。

  但在2016年以前,杨花村已有20多年的辣椒种植历史,高峰时全村种植辣椒近千亩。然而,2016年一场炭疽病把全村的辣椒都毁了,几近绝收。

  “我家25亩地,种了5亩辣椒,结果一场炭疽病让我赔了好几万元,再也不敢种了!”村民张秋菊说起往事依然心痛不已。自此,村里就很少有人种辣椒了。

  工作组了解到辣椒单亩产值可达4000多元,比玉米、棉花高出3倍多,便决定要改变这个村的种植结构。经过多次研究,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制订了成立农业合作社、辣椒适度规模经营试点方案。

  方案有了,工作组立即行动。他们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先后8次到区农委和区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从区农委争取到3年200万元的帮扶带动资金;区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多次派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村里讲解辣椒种植的科学方法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组和村“两委”班子一起努力,数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不断引导、教育群众树立统防统治意识。终于,再次点燃了村民种辣椒的热情。

  “种子、化肥、农药啥的,工作组都给操持了,我们1分钱不花,就出点儿力,今年我再种7亩辣椒。”学完农技知识的张秋菊对年底丰收底气十足。

  目前,已有97%的农户签订了《入社协议书》,确定720亩土地为辣椒种植试验田,农资采购、土地平整工作已完成。

  “我们工作组正在抓紧研究辣椒的销路问题,早准备、早动手,全力打赢这场辣椒丰收战,让杨花村像‘杨花’一样绚丽绽放!”工作组成员王树增满怀信心地说。(何会文  张立民 田雨宸)

阅读
 
责编:陈晨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