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成都日报2018-02-28 09:33:53

  成都日报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绿色发展成为成都这座城市发展的最优解。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好写照。罗强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坚持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大家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绿色发展这一主题积极建言献策。

  成都市人大代表王宽:

  完善发展绿色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 多角度宣传建筑产业现代化优势

  随着人们对环保、节能的关注,催生了对于“绿色建筑”的巨大需求。尤其是以“装配式”为主要特征的建筑工业化,被视为绿色建筑的最佳实现手段。这也引起了市人大代表、四川—宇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宽的关注。“推动绿色装配式建筑发展,国家陆续出台各项政策文件,为我市建筑产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王宽表示。

  关于绿色装配式建筑发展,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30%;在去年我市《成都低碳城市试点实施方案》中,明确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60%。“结合我市情况,发展和推广装配式建筑任重道远。”在王宽看来,目前,我市发展绿色装配式建筑,还有一些短板。一方面,缺乏标准化设计,消费者对装配式建筑认知不够,开发企业多不愿采用;另外,缺乏针对产业化发展详细、系统的政策制度及强制性要求,实施方案的研究与制定仍然有很大的空白需要填补,一些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有效落实。

  针对目前成都绿色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王宽建议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和具体实施细节,保证出台的政策有效落地,让装配式建筑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政府应加大对采用绿色装配式建筑的开发商的支持力度,如税费、配套费等优惠。并对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和消费给予财政节能奖励和绿色信贷支持。同时,对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项目强制性采用钢结构。

  “同时,加大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多角度宣传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优势,提高公众认知度和认同度。建立职业技术培训长效机制,不断输送专业人才,培养一批产业工人。”王宽称,还可以支持在农村中推广装配式建筑。建议对自愿采用装配式建筑的民居、民宅、景观等,可由政府财政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和补贴奖励,并出台相应实施细则。

  在建筑节能降耗方面,王宽建议以提高我市建筑能耗、水耗等标准,作为竣工验收的必要内容,在土地拍卖环节和规划设计评审中,明确要求提高钢结构、预制装配率和精装房装修率,推动装配式建筑在商业项目中的推广和运用。

  市人大代表方方:

  加大对生活污水治理和管理 把河道水体亮出来 把岸边绿化连起来

  “近年来,成都城区水体质量得到巨大改善。”谈及绿色发展,让市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方感受最深的是成都越来越优质的水环境。在他看来,水体质量的改善离不开成都重拳治水的强力推进。

  “去年成都出台了‘治水十条’,对于构筑水生态文明,提高水环境质量,保障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方方看来,推进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重点在于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体系,成都“治水十条”以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河长制管理为抓手,以重拳治水为着力点,提出了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三水共治”的目标和实施路径。同时,“成都治水十条”是成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有利于从制度上更有效地应对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

  方方直言,随着成都“治水十条”的深入实施,基本消除了城区内多条黑臭水体长期困扰市民的问题。特别在十陵河理工大学段,多年污浊异味的臭水沟变得比较干净,周围居民非常高兴。

  如何让成都的水环境越来越好,方方也带来了自己的建议。“成都城区河道沟渠丰富,且多有雨水管网接入。主要的污染来源是生活污染,当住宅小区污水管网堵塞、住宅楼宇餐饮铺面的残汁渗入雨水管道后,就会污染地面水域河沟。”在方方看来,这就要加大对生活污水的治理和管理,防止污水渗入地下和地表沟渠,是保持城区水体质量持续良好的基础。为此他建议,希望进一步优化河道沟渠两岸的生态环境,尽量拆除可能产生污水的建筑物。把水体亮出来,岸边绿化连起来,两岸道路通起来。同时,进一步修建和疏通地下污水管网,定期检测污水管网的运行功能,及时修复污水管网的病害。对地表水体和沟渠,每年要清理淤泥,定期对水体断面进行水质监测,发现污染,及时查找源头,对污染源进行处理。特别应加强对餐饮铺面的污水处理和流向的监督管理,杜绝污水渗入地下和雨水管网。此外,提供电话和网上举报通道,鼓励市民参与水质环境监督。加大对制造污染的企业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的力度。

  市人大代表骆红:

  加快推进精华灌区修复工程 对现有水系和渠系进行提升

  如何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当下,成都提出实施都江堰精华灌区修复工程是民生急需之举,对传承李冰父子治水精神,挖掘川西农耕文化,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市人大代表、农工党成都市委会常委、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工会主席骆红说。

  据了解,精华灌区修复工程范围涵盖都江堰市、温江区、郫都区、崇州市、彭州市部分区域。都江堰市作为精华灌区的核心区,都江堰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精华灌区修复工程涉及都江堰市胥家镇、天马镇、聚源镇、崇义镇4个乡镇、54个社区、577个村(居)民小组、17.41万人、160平方公里。

  精华灌区修复工程将通过三期分期建设。一期规划于今年3月底前,完成胥家镇“天府原乡”、聚源镇“灌区映像”2个项目。其中,“天府原乡”项目突出“展示中心+林盘+产业”的功能定位,构建高端粮菜产业生态圈,打造粮菜产业示范区;“灌区映像”项目突出“展示中心+林盘+田园”的功能定位,以“文创+旅游”为产业发展方向,建成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田园城镇典范区。二期规划将精华灌区四镇剩余部分打造成为集国家水稻湿地公园、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为一体的国际一流、独具特色的都江堰精华灌区核心示范区。三期规划将成功经验系统引导、拓展延伸至整个都江堰精华灌区,形成世界领先的天府水生态文明典范区。

  该工程建成后将产生哪些积极影响?据介绍,都江堰精华灌区修复工程将通过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用地综合整理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加强生态环境提升、配套设施完善和特色风貌塑造,加大建设管控力度等措施,传承川西农耕文明历史文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骆红建议,由成都市相关部门加快制定精华灌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体系;明确把都江堰市确定为精华灌区示范区来打造,出台相关加快推进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支持,以确保有效推进;加快推进精华灌区修复工程,对现有水系和渠系进行恢复提升,对水岸两侧的川西林盘和粮菜种植等进行景观化、景区化打造,积极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市政协委员崔珩:

  扩大自然生态容量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宜居城市

  “2017年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有了明显的改观,冬季雾霾天气较2016年相比有了明显缓解,但对标百姓不断提高的生活要求,城市大气环境和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升。”谈起成都这几年的环境变化,市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崔珩教授感受深刻。

  在她看来,成都两千多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选址具有农耕时代藏风聚气的特点,自然环境与调节能力很好地适应了环境容量。而进入工业社会后,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特大城市,集聚是最显著的空间布局特征,人口与用地超大规模、高强度集聚远超出自然调节能力,导致都市与乡村远离、热岛效应、市郊空气导入、都市区内部空气流动、扩散不利等问题。“基于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从城市空间格局的角度出发,我建议扩大自然生态容量。”

  崔珩说,由于主城区经济活力和集聚效应,对资金、技术、人口的强大吸附作用强化单中心结构,形成了超大规模、连片发展的城市化地区,近郊流通性的开敞空间不断被压缩。“我建议应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利用河道水系、设施廊道、防护林带、森林公园等形成辐射状生态绿地,并与郊区生态地带结合形成超大规模。生态绿地以‘楔形’形态渗透入市区,形成城市的绿色廊道和通风走廊。生态绿地应保持植物多样性配置,提高场地中绿地比重。”

  “成都市具有良好的生态本底,龙门山、龙泉山环抱,岷江、沱江支流贯穿下形成生态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崔珩说,保护和恢复城市的自然山水格局,建立城市完整的绿色生态网络,将城市人工的绿化空间与自然的生态空间融为一体,不但能够为城市提供凉爽清新的空气,也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营造宜人的城市风环境和热环境。

  “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需要选择好适度的发展方式,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崔珩说,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需要一定的过程,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全社会长期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期待未来的成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成为美丽城镇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有机融合的宜居城市,实现城市的永续健康发展。”

  市政协委员吴勇:

  建立长效治理机制 保护我市水体治理成果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市继续推进“三治一增”,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实施一批生态保护工程,还将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深入实施“治水十条”和水“626”工程,并突出加强污染防治科研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些工作均体现出我市确实回应人民对美好环境的热切期望。”谈及我市水环境治理,市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吴勇告诉记者,作为老委员,这些年,他带来了超过6个关于城市水环境的提案。

  “去年我市完成城市建成区黑臭河渠综合治理,但尚需完成120段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包括突出岷江、沱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同时还有广大的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需要治理,其任务之重,污染类型之多,污染治理技术之复杂,是我们面临的诸多难题。”他认为,“治理后”不等于“治理好”,我市在黑臭水体治理中,还存在排查力度仍需加强,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仍比较单一等问题。

  谈到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他建议首先建立黑臭水体黑白名单制度,严格筛查黑臭水体,公开公示黑臭水体信息(黑名单),相关公开信息应准确,不隐瞒、不夸大、不缩小。既要全面公布治理成果,也要如实反映问题。其次,建议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应加大技术投入,避免同一水域重复投资、重复治理。

  同时,要分段治理,实行全流域控制。以流域范围为治理单元,化整为零,分小段治理黑臭问题。并强力推行产学研用制度,突出加强污染防治科研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此外,还要建立黑臭水体流域治理考核机制,对于行政区域划分不明确的水域(如以河、沟为村界的水域)和流域内的污染企业应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责任区域,秉承谁受益谁监督的原则,由受益企业和受益部门监督。设置公示牌,标明责任单位、承担治理单位和运维单位,责任人及联系电话、监督举报电话等,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的力量。开展不定期督查,将督查成果纳入“河长制”管理工作的目标考核。同时监督运维单位,确保长效治理机制有效运行。

  此外,对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他在城市扬尘治理上也有创新见解,“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建筑工地周围都安装有喷淋系统,可以达到清洁降尘的目的。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它安装到主要道路的路灯或者电线杆上,从而实现降低道路扬尘的目的呢?”

  市政协委员赵锐:

  全面开展“普惠型”碳积分城市试点 以“积分可兑换消费券”推动绿色消费

  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在市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赵锐看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共促绿色发展的舆论氛围已经初步形成。推动公众自愿减排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涉及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主流方向,更是推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沃土。

  什么是碳积分?赵锐介绍,碳积分是公众通过购买二氧化碳配额的形式获取相应积分抵消碳足迹。其核心理念是将低碳行为以“碳积分”的形式量化并予以激励。“普惠型”碳积分则进一步明确了积分的受惠方式与受惠对象,即践行绿色消费、低碳出行的公众即可获得积分,并享受由积分所兑换的商品或优惠服务,从而促进低碳消费。他进一步分析,作为绿色消费制度设计和绿色金融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普惠型”碳积分不仅有利于推动绿色、生态成为生活消费的新航标,也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更有利于增加大城市的宜居程度,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城市文化。

  为此,赵锐建议,成都全面开展“普惠型”碳积分城市试点,并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他建议,由环保部门牵头,组织在蓉高校专家和学者,设计出一套标准统一的碳积分量化准则,用于低碳行为的识别与界定、支撑碳积分的转化与记录。

  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开发针对碳积分兑换和交易的最优激励机制,促进该体系的大众化普及应用,提高全民自愿参与低碳减排的环保意识。如建设集成的积分兑换、优惠赠券的一体化APP共享平台,构建广义的碳积分交易市场,即全面覆盖小微企业、社区和个人的节能减排行为。

  此外,他还建议,推动国有市政服务企业互联互通,完善基础数据平台,包括公交、水、电、气的消费记录平台,实现积分兑换或消费,通过大数据的挖掘,有效鼓励和引导环境友好型行为,促进绿色发展。(记者 赵子君 缪梦羽)

阅读
 
责编:陈晨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