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多元民族文化与民间文化的齐聚地
来源:国际在线  |  2017-06-16 12:08:16

  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我国革命圣地之一的百色,地处骆越文化和云贵高原文化的结合部,是世界壮泰语系民族的文化轴心地带,现已形成以平果嘹歌、凌云壮族巫调音乐、田林的北路壮剧、和苗族的芦笙舞、田阳舞狮、隆林跳坡节、壮族织锦技艺等壮族民间艺术为主体的多元的民族文化。目前,这些民间艺术已成为百色老区人民传播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

  平果嘹歌

  平果壮族嘹歌分为 [平果嘹歌] 《日歌》、《夜歌》和《散歌》三大部分。不言而喻,《日歌》即白天唱的歌;《夜歌》即晚上唱的歌;《散歌》是男女双方对唱《日歌》或《夜歌》过程中或在开头、或在中间、或在结尾插唱调趣的歌。一般来说,这些“散歌”篇幅都较短。计有《入寨歌》、《天旱歌》、《丰收歌》、《时辰歌》等十余首。《日歌》由《三月歌》和《日歌》两部长歌组成;《夜歌》由《大路歌》、《贼歌》、《建房歌》三部长歌组成。平果壮族嘹歌,内容异常丰富。举凡当地一草一木,飞禽走兽,山水人物,民情世俗,农耕工艺,恋情婚嫁等,歌中均有包涵,被专家们誉为壮族的“百科全书”。它对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建筑学、农耕学等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凌云壮族72巫调音乐

  凌云壮族的“七十二巫调”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如今还在传唱,“七十二巫调”共有72个调子,用来抒发壮族女性的内心感情。经过不断的演变,如今的72巫调演唱已发展为个人独唱,多人合唱等形式,内容增加为歌颂爱情、歌唱时事等丰富多彩的壮族民间生活,曲调上有欢快抒情、轻歌慢语的,也有悲痛凄切、摧人泪下的。演唱的过程中,往往配以绒扇、香包、铃铛、铜珠、脚踏声等为音乐配器,体现不同的风格和个性。凌云的72巫调具有很高的音乐价值,上世纪50年代,巫调《情比天还净》、《水源洞》还曾获得过自治区专业民间文艺汇演一等奖。

  北路壮剧

  北路壮剧历史悠久,源远 [田林北路壮剧] 流长,集中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数百年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北路壮剧是伴随着民族的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大多在婚嫁喜庆期间或节日、歌圩才登台演出。北路壮剧具有浓烈的民俗韵味,多采用“乖呀咧”唱腔,“乖呀咧”即壮语“聪明”的意思,艺师们独具匠心,把壮族人民的“聪明”溶入戏曲音乐,且每句唱词都用它来开头和收尾,这是其它剧种所不具有的。北路壮剧的音乐风格古朴,洗练素雅,意味浓烈,曲调方面调式稳固明朗,旋律甜静优美,伴奏乐器马骨胡音色高亢响亮,音色清脆,余韵悠远。演出时,念、唱都用壮语,声腔全部用壮腔,成功地运用本民族的谚语、俚语、格言,修辞上以比喻为主,对仗工整,词汇丰富,语言生动,押韵自然,在戏剧语言艺术方面独树一帜。从诞生至今,北路壮剧上演的剧目已达300多个,大多来自北路壮族的生活实践,反映壮民族的生活意愿和审美习惯,讴歌真、善、美,鞭达假、丑、恶,思想上符合壮民族的道德规范。剧目的内容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传统剧有歌颂美满姻缘的《农家宝铁》、《那妯姑娘》;有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罪恶的《文龙与肖尼》、《龙图公案》;有颂扬农民起义和民族英雄的《农智高》、《刘二打番鬼》;有反封建婚姻制度的《四姐下凡》、《血泪姻缘》;有反映人伦道德的《观音堂会母》等。以《西林教案》、《一双布鞋》、《九品官办宴》等为主要剧目的现代剧,在艺术上更是叠彩纷呈,分别在各类比赛中荣获多种奖励,其中《一双布鞋》在2000年获广西第五届剧展三等奖,2002年获中国曹禺小戏创作三等奖;《九品官办宴》在2003年荣获“全国首届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剧目金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等多个奖项,多次在评奖会上为田林载誉归来,使田林北路壮剧声名远播。

  田林瑶族铜鼓舞

  铜鼓舞是木柄瑶人 [田林瑶族铜鼓舞] 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深受广大瑶族人民喜爱的地方艺术。流传于田林县潞城瑶族乡三瑶村的瑶怒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祖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美丽的山花。铜鼓是木柄瑶祖先迁徙携带的宝物,一直被视为神灵。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全寨都要跳铜鼓舞,纪念先人,欢庆节日,祈求健康长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由族中长老主持,举行一年一度的“起宝”仪式,把誉为一公一母的两个铜鼓挖出来,摆上香案,供上供品。祭完铜鼓后,主持人便指挥寨中青年把三面鼓挂起来。由主祭人先打一轮,之后别人才能轮流着打。鸣鼓开始时,动作缓慢轻柔,逐渐加快,鼓点高亢激昂,最后如疾风骤雨。两位敲牛皮鼓的是领舞者,他们边打边舞,时而正面打,时而转身打,铜锤不停地从自己的脑后、腰后、胯下,在鼓面上轮流敲击,节奏鲜明,动作协调,天衣无缝。这时,场上的男女老少也纷纷加入舞蹈行列,人数不限,场面壮观,热烈奔放。先跳《圆圈舞》,依次跳《迎春舞》、《扁担舞》。风格独特,舞姿优美,独具魅力,趣味无穷,令人心悦神爽。每年跳完铜鼓,又将铜鼓埋入地下,地点鲜为人知。

  苗族芦笙舞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

  田阳舞狮

  田阳壮族舞 [田阳舞狮] 狮,有高难、惊险、奇美的特点,体现浓郁的民族特色。有史料记载以来,它已经流传了450多年,并逐渐由建国初期以拜年、庆典、助兴为主的地面舞狮发展到拥有“狮子上金山”、“狮子过天桥”、“刀尖狮技”、“高桩飞狮”、“金狮雄风”等一系列绝技的高空表演,并频频涉足体坛,誉满全国及海外。田阳壮族舞狮套路多,节目丰富,技术精湛,融武术、舞蹈、杂技于一体。它从性质上分为地狮和高空狮两种:地面舞狮属文派舞狮,以活泼可爱的顽皮形象为特点,主要在地面表演闪、扑、挪、腾、滚或滑稽动作逗引人们,狮子由戴着顽皮马骝和满脸笑容的大头佛面具的队员一前一后带路引逗,在爆竹声和锣鼓打击乐的配合下表演,一般用于节日庆祝、拜年、祝贺、集会、婚庆、参军等活动中;高空舞狮属武派舞狮,主要特点是把武术、杂技、舞蹈动作融进舞狮中,以高台表演为主,一般由一名手持狮珠的引狮者带路、逗引狮子表演各种扣人心弦的造型动作,可攀上20多张高凳叠起的金山上施展雄姿,可在半空高悬的钢索绳子上翻滚跳跃如履平地,可在刀尖上表演顶肚旋转等。

  田阳布洛陀口传史诗

  《布洛陀口传史诗》是布洛陀文化的精华部分,是壮族麽教的经文,它唱颂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创造万物,规范人间伦理道德,启迪人们祈祷还愿,消灾祛邪,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等。壮族及其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为求生存发展,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人们寄托并借助神力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即壮族麽教,通过麽公喃诵布洛陀经诗,为人们驱邪赶鬼,消灾除难,化解冤仇,保佑赐福。麽公就是布洛陀替身和代言人。当地民间壮族麽公或道公崇奉创世布洛陀为至上祖神,有一整套法事仪式,即麽教法事,并有相应的一系列原为口头传承的五言押腰脚韵诗体的祝词,后来用古壮字记录传抄编写而成《麽教经书》即《布洛陀口传史诗》。壮族民间麽公或道公在做法事仪式时用《布洛陀口传史诗》祷祝喃诵。《布洛陀口传史诗》就是通过世代口耳相传和编成经诗唱本而传承下来的。

  隆林跳坡节 

  每年农历初四至十五就是苗族的跳坡时节,也是就居住在桂西山区的苗族人民所特有的和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跳坡时间和跳坡地点,都是历史以来就固定的。在隆林境内,长发乡的有东王、干坝、长发,德峨的有小德峨、弄杂、水落洞、大水井、隆或乡的有淦塘等等,皆为传统的跳坡场。“龙日”赶此地,“蛇日”赶彼地,人们记行一清二楚。届时,各地苗族同胞按传统习惯聚集到各个坡场尽情的开展娱乐活动,欢度春节,如今转化为古老民族大团结的盛会,那惊险刺激的爬坡杆、淳朴优美的芦笙舞、浪漫怡情的跳月亮、令人眼花缭乱的民族服饰,令人叹为观止。

  壮族织锦技艺

  从史料和人文 [壮族织锦技艺] 资料现象去考证,靖西壮锦起源于汉代,形成于唐宋时代,普遍盛行于明清时期。明朝时期列为朝廷名贵贡品。到清末和民国初期处于衰落阶段。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是四大名锦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壮锦,一般是用麻线或棉线染上各种色彩,以原色麻线或棉线为经,以染色麻线或棉线为纬,用本地木制的土织机手工精编而成。壮锦种类齐全,花纹图案多种多样。据调查统计,壮锦有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50多种花纹图案。3大种类是:生活日用品类,艺术品类,旅游纪念品类。生活日用品类有壮锦被面、壮锦床单、壮锦台布、壮锦坐垫、壮锦头巾、壮锦披巾、壮锦背带、壮锦枕巾等品种,其中以壮锦被面为龙头产品;艺术品类有大壁挂、小壁挂等壮锦壁挂系列;旅游纪念品类有壮锦挂包系列等。壮锦的花纹图案,主要有:框边回字形饰纹、莲花、牡丹、蝴蝶纹、葫芦纹、水纹、“”字形、双喜、玫瑰、熊猫翠竹和民族花边等50多种。

  那坡壮族民歌

  黑衣壮歌谣按不同歌声 [那坡壮族民歌] (音乐)分为“虽敏”、“论”、“呢的呀”、“春牛调、“盘锐”和“请仙歌”六大种类。而各大种类涉及的内容又分为若干歌名。从民间分类习惯来分有叙唱神话传说、人物传记、环境变迁、历史事件等的叙事歌,有倾吐苦难,控诉旧势力压迫的苦情歌,有反映大自然和生活经历的农事歌或劳动歌,有反映幸福美景的生活歌,有接人待物的礼仪歌、有本族传统习惯的风俗歌,有宗教信仰的道歌和巫歌,有吊唁奔丧的祭祀歌,有婚嫁满月、新房落成、老人生日的酒歌等等。最风趣的是令人陶醉的情歌,包含抒情、初恋、连情、逗情、赌情、定情、盟誓、赞美、相思、忠贞、离情、叮咛、痛惜、怀旧、重逢、苦情、叹情、斗情、反抗到生死结交,白头偕老等20多种内容。

  南路壮剧

  广西南路壮剧流行于 [南路壮剧] 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田东、田阳等县。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因受提线木偶戏的影响,最初为唱做分开的“双簧式”演唱形式,后逐渐丰富发展而为戏曲形式。唱时常用“呀哈嗨”衬腔,故又叫“呀嗨戏”。南路壮剧主要唱腔有平板、叹调(慢板类);采花、喜调(中板类);快喜调、高腔(快板类);哭调、寒调、诗调(散板类)等。伴奏乐器以清胡(比京胡略大)、厚胡(又叫土胡,比中胡短粗)、小三弦为主。南路壮剧剧目繁多。1955年3月,德保壮剧《宝葫芦》和民间舞蹈《捞虾舞》到北京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汇报演出,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两个节目均荣获全国优秀节目奖,由此掀起壮剧艺术的创作高潮。唱南路壮剧的民间队伍一度发展到3600多支,演员达57600多人。

  瑶族长号

  在刀耕火种的年代,因毒禽猛兽时常出没,瑶族长号是瑶民族充当威慑野兽、通知同伴前来共同抵御灾难的武器和通讯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长号已经抛弃了这些功能,演变成瑶族同胞自娱自乐,迎接宾客和欢呼庆典的乐器。瑶族长号由号嘴、号身和喇叭口三部分组成,没有其他按键,属唇振气鸣铜管乐器,靠气息的控制,它可以吹奏出基音和第一、第二泛音共三个声音,即瑶族同胞俗称的“低音、中音、高音”,不同的音高代表不一样的感情色彩。

  扁担舞

  壮族的扁 [扁担舞] 担舞又叫“打虏列”、“谷榔”、“打榔”(均为壮语译音),是一种群众自娱性民间舞蹈形式。特别是中、老年妇女打扁担,更为出色。打扁担时,至少四人一组,多则十人、八人均可,在一条长板凳上互相敲击。流行于都安县的扁担舞,有六种不同的基本打法,分别为 “虏列丈”、“虏列分阜”、“虏列分水”、“虏列分四”、“虏列分候”、“虏列高花(均为壮语译音)。内容表现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劳动过程和欢乐情绪。舞时,仅以竹筒的敲击声作伴奏,其形式与高山族的杵乐有些相似。打扁担没有更多的舞蹈姿态和队形变化,主要以其独特的节奏变化,上下交织的打法和强烈的音响效果,博得群众的欢迎。

  那坡彝族跳弓节

  跳公节,又名跳弓节,是那 [那坡彝族跳弓节] 坡县彝族村寨的传统节日,主要分布在城厢镇的达腊、念毕、者祥三个屯和下华公社的坡伍屯,为期三天。传说是有一位彝族的祖先,曾率领彝人在保卫疆土的战斗中被敌人围困在大山竹林中,情况十分危急。后他们依靠全族人的智慧,以竹子弓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奋起反击,获得大胜。当凯旋时,族人的热烈庆贺,演变成跳公节,被后人沿袭为俗,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跳公节,彝语称为“嘈契”,意为“跳弓舞”,也称“孔够”,意为“快快乐乐,祈祷祝福”。跳弓节是那坡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各个村屯过节的具体日期虽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每年农历四月上、中旬举行。跳弓节的内容极为丰富多彩,节日期间,彝族同胞,身着民族服装,蒸糯米饭,酿制包谷酒,杀猪宰鸭,踏起彝族独特的舞步,吹起自制的葫芦丝,击起古老的铜鼓,张张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快乐,其舞蹈、乐器、服饰等无不显出浓郁的和古色古香的民族风情。但以祭神和歌舞为主,整个节日活动要举行三天才能结束。第一天,先祭祀祖先和天地众神,祭毕,人们集中到村寨场坪跳集体舞,重现当年庆祝抗敌将士胜利归来的场面,一直持续到第二天。第二天晚上,人们又到各家各户去跳舞,互祝平安吉祥。在两天的跳舞过程中,还不时穿插具有特定内容和民族特色的表演活动。第三天是做“三朝”,即上坡祭山,祭山结束后,来参加节日活动的客人要立即离去,否则便被视为不友好。等客人走完,全村男女凡能干活的都得于当天下地干一门活路,表示人勤神佑,今年定将获得好收成。

  西林壮族春牛舞

  该舞蹈多在春节、春耕时节的祭祀活动中进行,表演人数众多,有男有女,表演者每人都戴着牛头面具,手拿锣、鼓、钹、唢呐、笛子、刀、剑、棍、叉等进行各种打斗动作,牛头用木板雕成,涂上黑油漆,再套上真牛角,牛头连着披身黑绸缎称为牛衣,表演者披上它就像是一头栩栩如生的“牛”。这种民间艺术介于舞蹈和武术之间,舞者常常掌握精湛的武艺和娴熟的舞牛套路,是一种集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的舞蹈,让观众能同时欣赏到舞蹈和武术的表演。春牛舞流传下来已经有350多年的历史,表达一种古朴自然生态意识,歌颂牛以人为伴、和谐共处、任劳任怨的美德,祈祷牛神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春牛舞目前已经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项目。

  苗族月琴

  月琴是苗家人独有的乐器,外观非常精美。让人想不到的是它的弦不多,不象其他的乐器,乐器有简单的两根弦共同完成一整首曲子,其技艺你不的不佩服。月琴的调子一般起伏不大,但这也要看各自演奏的曲子。现在很多苗家的年轻人用它来完成现代歌曲的调子,起声音是悦耳动听,更有一番味道。月琴一般是用来表情达意。苗家女孩子弹唱起来加上身上微微左右摇晃的动作,真的是美得让人心醉。

  田螺笛    

  田螺笛,原属靖西 [田螺笛] 壮族民间的儿童玩具,在靖西县民族博物馆陈列多年,而挖掘壮族拟声田螺笛则是两年前的事。2002年10月,靖西县组织壮族博物馆和当地民间艺人根据有关壮族民间口碑和地方志记载,通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从多试式样、多试品种、多试音质等大量的策划和改进工作,终于试制出音色浑厚韵律优美的田螺笛。壮族拟声田螺笛,在靖西等地历史悠久,只是多年来没引起人们注意。田螺笛的制法很简单。只要选择大个田螺,剪掉尾部尖端处为出音孔,去掉内肉,在离大口处约2厘米处开一笛孔贴上笛膜即可。吹奏时嘴贴笛口,模拟歌曲调子进行吹唱,声音经笛膜震荡,变成笛音由出音孔传出,音质既像男低音,又具有喉管乐器的声音。田螺笛可吹奏民间曲调和壮剧、巫伦等曲调,与壮族马骨胡、葫芦胡、葫芦琴搭配演奏音色更佳。

  仡佬八音

  仡佬族的“ [仡佬八音坐唱] 八音坐唱”,由八种民族乐器组成,采用坐唱演奏的形式而得名。它通常以10人至14人组成演员队伍,使用三弦、二胡、竹笛、洞箫、勒尤、刺鼓、葫芦琴、牛骨胡等八种乐器合奏。这些乐器用料独特,造型别具一格,如“勒尤”形似木笛,将树根镂空加以麦秆所做的哨加工而成。仡佬族“八音坐唱”,起源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起初流传于黔西南民族地区及南北盘江沿岸。演唱时腔调均杂有汉族语言,曲目也多来自民间唱本,故其又有“八音唱戏”或“板凳戏”之称。仡佬族的“八音坐唱”,曾于1958年10月参加过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仡佬族“八音坐唱”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值得深入挖掘其艺术所在。

  花炮节

  农历二月初二是百色市田阳县坡洪镇壮族传统的“花炮节”,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花炮是用红布(或红绸)缠绕的小铁环,将其置于铁炮顶端,然后点燃放炮,小铁环冲入空中,待“花炮”落地,参加抢花炮的各村寨队员立即奋力争抢,夺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点为优胜。 抢花炮被誉为壮族的“橄榄球”。抢花炮活动原为广西少数民族还愿求嗣的民间宗教仪俗,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文体活动,已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

  隆林彝族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居住在隆林境内的彝族群众的“火把节”。这天一早,各村寨的群众都早早地杀鸡、宰鸭、煮腊肉和蒸糯米饭,然后把各种食品都包上一点,便不约而同地爬到村寨边最高的一座山顶上去,举行“喂布谷鸟”的祭纪仪式。因为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布谷鸟是主宰他们命运的神鸟,是布谷鸟给他们带来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入夜,全村寨的群众又举着火把,在自家的田头地边转,驱逐害虫,以保农作物丰产。尔后,男女老少即在村头的草坪上燃烧起熊熊的篝火,人们都围着火堆欢歌载舞,通霄挞旦,尽情地歌唱丰收和新生活。

  三月三歌圩

  壮族歌圩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歌节。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多的三、五天,地点多数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以未婚男女为主体,但各族群众都来参加助兴,人山人海,热热闹闹。每到歌圩,男女青年穿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歌圩,成双成对地进行对歌。对歌之后,还有抛绣球、送吉祥物等有趣活动,作为定情礼物。歌圩不仅是壮族的盛大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进行公开社交,挑选对象活动的节日。

  靖西田园矮人舞

  靖西田园矮人舞蹈原生于靖西民间,是一种脍炙人口的壮乡古戏。自古以来,矮人舞蹈一直成为靖西民间乐舞,是壮乡作为欢庆吉祥的舞蹈,深受壮家儿女喜爱。矮人舞蹈它是以壮乡人民“扛粮食回家”为情节,运用古老的舞蹈结合现代的表达方式来完成。舞蹈仅由4个胖子出场表演,每个胖子赤着上身,在肚皮上画着“笑逐颜开”的头像,并在每个人头上分别盖着写有“喜庆丰收,五谷丰登”字样的箩筐,然后通过音乐节奏、表演的手势、脚步以及幽默的动作来反映壮家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展示了壮乡人民经过艰辛的劳动,获得粮食丰收的喜悦心情和壮乡民众欢庆丰收的热烈气氛。

  乐业古造纸术

  距大石围天坑8公里的把吉屯,至今还沿用魏晋时期古老传统的造纸术生产草纸。这种传统的造纸方法,主要以竹子为原料,经过石灰水浸泡、风干、清水泡竹、粉碎、水杉根水浸泡、清水泡纸浆、捞浆、榨纸、检页、晾干等多道工序,历时半年才做出草纸出售。把吉造纸远近闻名、草纸创销县内外。

  靖西端午药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靖西县传统民间端午药市开市的节日,这个药市有悠久的历史。据清朝《归顺直隶州志》载“五月五日 [靖西端午药市] 家家悬艾虎挂蒲剑,饮雄黄酒以避疠疫”,小孩以雄黄酒擦肚脐的习惯,民间认为可有驱邪祛病的作用。靖西的端午节至今已逐渐形成一种民族端午药市文化。端午日药市,是靖西独特的民族医药风俗,远近村寨草医药农以及稍懂一方一药的群众纷纷将自采自种的各种中草药,或各种药用动物、矿物等,肩挑车载到县城出售。人们认为端午节的草药,根叶肥壮茂盛,药力大,疗效好。传说这天游药市,饱吸百草药气,就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天靖西县城街上中草药不下五、六百摊,品种数百以上,赶药市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清早就有人挑药上市。八、九点钟后成千上万赶药市者,陆续提篮拎筐来购买自己需要的药材,一般以中午药市达到高潮,人数多达万人以上。靖西县壮医学校在1989年曾组织20多名壮医学员逐摊对药市进行调查登记,当年药市有1005个摊位,每个摊位约1—2平方米,总长度1公里多,每摊最少一种草药,多的20—50种,平均10种左右,参加药市的除靖西县本地人外,还有德保、那坡、田东、田阳、百色、天等、大新等地民间医生和群众以及省外商人、部分越南群众参加,估计有一万余人,药市除交易药材外,还有互相交流壮医药经验,传授壮医知识,互相提供药材种子,发展药材生产。

  唱灯戏

  唱灯戏,主要流布 [唱灯戏] 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乐业县汉族聚居的甘田、逻沙、同乐、幼平等乡,以及毗邻的凌云县的玉洪,田林县的浪平等地。其源流无文字依据,传说是在当地舞龙踩灯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的。乐业县历来有唱灯舞龙的文化传统,每年农闲时节或吉庆节日,有灯队走村串户庆贺新春或恭贺建房、庆祝婚嫁等。一般灯队由十六人组成,有一丑一旦,两个乐手和八个或十二个手持彩灯的灯队。每个灯上除绘有花草虫鱼外,还分别写有“恭”、“贺”、“新”、“禧”、“风”、“调”、“雨”、“顺”等字样,每灯一字,舞灯时不断地摆出不同队形的“恭贺新禧”、“风调雨顺”字样,边舞边唱民间小调,内容是祝愿吉庆,当地人称之为游村踩灯,一般在农民的堂屋、院子里进行。在踩灯歌舞的基础上,灯队艺人(为一丑一旦)不断增加新内容,演唱有一定情节的故事。艺人们在长期演唱中,不断吸收了当地的[敬烟歌]、[要饭调]、[送哥调]等民歌,还吸收了巫师的一些唱腔,用来演唱故事,踩灯歌舞与唱灯逐渐分离,形成为一个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供稿单位:百色市委宣传部 编辑:王雅茹)

编辑:王雅茹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