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黄河谋发展银川如何做好大文章

2020-01-03 09:25:09  来源:中国环境报  责编:陈晨

  中国环境报讯:深冬时节,银川延绵50多公里的滨河水系碧波荡漾。远处,飞鸟掠过一片片人工湿地,芦苇逐风轻摇宛如麦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塞上湖城银川正在悄然变美。

  2019年,银川“东热西送”集中供热工程二期如期开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去年增加28天,改善幅度位列全区第一;入黄排水截流治理经验做法得到自然资源部的肯定;全市湿地面积达到5.1万公顷,被联合国国际湿地组织评为“全球首批湿地城市”。

  作为西北重镇,银川所在的宁夏,担负着建设西部生态屏障的重担。但同时,发展又是银川的核心要义。如何做好生态文章?一场关于发展模式转型的探索和创新在这里展开。

  保黄河谋发展,靠什么破局?

  银川,其地理位置极具特殊性。

  翻开中国地图,银川是我国“呼-包-银-兰”黄河经济带上的重要一极。以它为圆心,向外辐射至西安、兰州、包头,对周边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同时,银川又是西北地区举足轻重的东大门,把守着内蒙古、京津冀、东北三省连接青藏高原的首要通道。在建的太中银铁路,可以直接链接到青岛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银川还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在“一带一路”新型战略机遇下,西部地区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和关键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以银川、兰州、乌鲁木齐、西安为主导的城市群。如何借力好丝绸之路经济带释放的红利,在提升城镇化发展效益的同时推动经济绿色增长,这是银川面临的重要挑战。

  2017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将生态立区战略确立为宁夏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彼时,新一届银川市委班子高瞻远瞩,指出“银川要建设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先行市”。

  看日新月异的银川,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日新月异的沿黄城市带和黄河金岸,也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

  放眼国内,“生态先行”是银川经济升级的必由之路。随着国内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传统的制度红利逐步消退,低成本扩张优势临近终点。外部压力倒逼产业结构调整,银川必须一改此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工业由“重”向“轻”转型;推动服务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推动农业由“优”向“精”转型;向以信息技术等为基础的新兴工业转型。

  关于“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银川市委不断强调并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

  2016年,市委十三届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加快美丽银川建设的实施意见》。2017年1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生态立市战略银川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把银川打造成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奋斗目标。2018年,《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印发,“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美丽银川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2017年,“治黄”打响了银川生态先行的第一枪。

  黄河如此善待宁夏——流经宁夏397公里,宁夏60%的耕地用的是黄河水,78%的人口喝的是黄河水,宁夏沿黄地区集中了全区66%的人口、80%的城镇,创造了85%的经济总量,生产了74%的粮食。黄河之于宁夏、之于首府银川,饱含着安详和恩泽。

  然而,曾几何时,银川市6条主要入黄排水沟将工业企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黄河,致使黄河银川段水质严重下降。

  “治黄”需要决心,也需要谋略。治黄的意义在于破题,从最主要矛盾抓起,之后的生态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黄河水出问题,根子还在岸上。何不打造一条滨河水系,将6条主要排水沟中的4条先引入这一水系,经过数个人工湿地不断循环净化后,最后再统一排入黄河?

  这是一个颇具想象力的宏伟工程。南起永宁县中干沟,北至贺兰县北大沟,水系连通后形成全长约50公里、面积约1.1万亩的滨河水系。从2017年开始建设,2018年7月滨河水系工程连通,到2019年全面进行湿地建设。

  可以说,这一工程是对关于黄河保护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思想的有力诠释。此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音。滨河水系湿地扩整连通工程将原来4条主要排水沟入黄口整合为1个,原先银川市的6个入黄口减少到3个。经监测,3个排水沟入黄口断面水质基本达到Ⅳ类,较2018年大幅改善。黄河叶盛公路桥、黄河银古公路桥、平罗黄河大桥水质均为Ⅱ类优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进Ⅱ类出”。

  值得一提的是,滨河水体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中,共铺设10.51万平方米石墨烯催化网。可见光响应的石墨烯催化网膜经过光催化作用,吸附降解了水体中的氨氮、总磷等污染物,进一步提升了水体水质。

  通过连通河湖水系、建设人工湿地、引入科技手段、综合治理城市污水等举措,银川彻底切断入黄水体污染源,统一推进入黄水体整治工作,确保黄河清水东流。

  全方位的生态建设如何让发展轻装上阵?

  银川市委一再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但作为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发展的前提是生态环境保护。“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分管生态环境的副市长韩江龙说。

  “只有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为银川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才能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银川的决策层高度统一这一发展思路。

  在这种思路的实践中,银川的老百姓感受到了更多变化:越来越多的湿地公园、小微公园建起来了,一个原本缺水的城市却做“活”了水文章;通过河长制和水生态修复,从宝湖到阅海湖,鱼翔浅底、碧波荡漾,人们休闲娱乐又多了好去处;2018年,银川结束了几十年来分散低效的供热历史,供热管网覆盖区域燃煤锅炉应拆尽拆;全国首个大面积长距离、穿越黄河的集中供热“东热西送”工程,一期已经完成,二期已经启动,对实现银川市集中供暖、改善冬季空气质量意义重大。

  为了天更蓝:加快推进散煤“双替代”,治理四环高速范围内散煤户9045户。实施清洁煤替代工程,建成清洁煤配送中心20个。淘汰老旧车2.7万余辆,查处渣土车违法行为3.1万余起。疏堵结合管控秸秆焚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3.9%。

  为了水更清:关闭搬迁唐明制药等水源地保护区内污染源165家,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保持100%。5个工业园区污水全部实现集中处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所有污水处理厂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三区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60万立方米/日。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通过住建部验收。

  为了土更净:争取中央专项资金2424万元,实施贺兰县立岗镇幸福村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完成7个疑似污染地块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实施农业“三减”行动,化肥、农药、除草剂平均降低15%以上。持续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90%以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

  2017年6月,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银川段开始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2019年夏,昔日伤痕累累的贺兰山绿意盎然,勃勃生机。经过系统科学的自然修复,原生态的地貌重现往日瑰丽。山上已拆除的农家乐旧址,而今出现大量岩羊活动痕迹。“清退出的土地经过修复,为贺兰山中更多物种的繁衍生息腾出了生存空间,这就是人与自然相处之道。”银川市西夏区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黄晓顺惊喜万分。

  未来两年,银川的生态新目标为“东治沙、中理水、西护山”,重点实施“一河两路三廊四大类型”生态廊道建设,完成约22.3万亩的造林绿化任务,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的空间布局,为西部生态屏障再添绿衣。

  “生态+”如何促进新旧动能转化?

  诚然,银川的决策者对当前形势有着清醒认知:发展不足与生态脆弱是双重压力,面对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培育竞争优势与补齐发展短板的双重难题,如何才能激发内在新潜力,实现质量效益型增长?这是新的使命,也是新的课题。

  唯有生态打底,方能步履轻盈。

  2018年7月18日,石墨烯三元正极材料项目正式在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投产。作为西部城市,银川率先落子石墨烯产业。这将为银川的电动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等领域带来产业聚集效应。

  2019年12月22日,银川市人民政府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打造国际领先的自动驾驶商用车示范测试道路,面向多场景打造综合道路自动驾驶开放路段,共同深化“人工智能+交通”领域的合作。

  在银川市“2019年全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上,闽宁镇万亩酿酒葡萄种植项目、物美集团数据中心及新零售研发体验中心项目、智能手机终端及千万级液晶屏项目引人瞩目。从这些项目名称上,显而易见银川市着眼从根子上治理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创新产业的努力,围绕的关键词正是“生态+”。

  近年来,银川市积极推动“首都带首府”合作模式,链接北京中关村高端制造、研发孵化、科技金融、商务配套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银川丝路经济园、中关村双创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飞地工业园等创新平台。同时还与苏州市共建苏银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经济体系。

  2019年第一季度,银川总投资1582亿元,集中开工306个项目,涵盖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等各个领域。“此外,我们还大力支持葡萄种植+文化旅游、石墨烯+水生态治理应用、荒漠治理+休闲运动等生态经济模式,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市长杨玉经多次表示,一定要做好生态经济这篇大文章,让“绿色引擎”提升城市“颜值”、增强发展动能。

  远山近岑,切换的只是视角,一脉相承的是蓝图。

  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各项指标不断刷新:其中首府银川市实现GDP达1901.48亿元,总量位居宁夏各市第一;增长7.2%,实际增速位列全区5市第二。办成了一大批群众期盼、事关长远的大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越来越强、满意度越来越高。

  人们期待银川,相信银川,祝福银川。(记者 张春燕)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