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四季 溪水长流

2019-12-24 09:56:22  来源:中国环境报  责编:陈晨

  “游园散步,赏花玩水,在这里我时常会为美景惊叹,花溪旖旎的风光看不尽看不够。”来自四川的冯馨悦感叹道。在花溪读完大学后,她萌生了在这里购房定居的念头,“以前我就想生活在公园一般的城市里,毕业后就选择留在了花溪。”

  繁花四季,溪水长流——花溪因此得名。位于黔中地带的花溪区是贵州省贵阳市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环城林带,这里丰富的植被成就了贵阳市天然大氧吧,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全年平均气温14.9℃,2018年在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地表水达标率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57平方米的基础上,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0.45亿元。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

  被称为“多彩贵州”品牌的形象窗口、“爽爽贵阳”的城市会客厅的花溪,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

  11月16日,在湖北省十堰市举办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对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命名表彰,花溪区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历年来,花溪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始终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本着“生态立区”的核心理念,坚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坚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作为造福民生的大事,融入花溪发展的方方面面,历届党委政府不断为花溪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内涵。

  产业升级 “黑转绿”的蜕变

  花溪区地下富含煤矿,久安乡是花溪区历史上的产煤大乡,煤产业最发达时期有大小400家煤窑,因为大量煤矿的无序开采,让这里的人们暂时富甲一方,但同时,这里的绿水青山被吞噬殆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从前在久安乡出门需要两双鞋,一双脏鞋,在乡里的煤渣路上走;一双干净的鞋,走出久安乡再换上。”久安乡土生土长的项朝富回忆说。

  2010年前,久安乡近3000人以挖煤为生,由于过度开采煤矿,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山林土层也遭受破坏,山坡道路都被污黑的煤灰所覆盖,甚至有含硫的矿井废水将下游区域的阿哈湖水库染成“黄汤水”,自然生态一度恶化。

  “那时候,村民们常年都在地下挖煤,简陋的矿井里,每天生怕下去就无法平安回家,但为了生计不得不硬着头皮开挖,除了牙齿是白的,一天下来脸上、身上都是漆黑一片,一个矿挖完了就遗弃在那儿,被挖空的矿洞还发生过塌陷事故。直到乡里发展茶树种植以后,我们的生活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项朝富说。

  为了彻底扭转久安乡“黑产业”的现实,积极保护家园的绿水青山,2010年,在花溪区政府强力推动下,久安乡关停境内全部煤矿,全面转型绿色发展,久安乡才结束了依赖挖煤挣温饱的历史。

  由于久安乡地处阿哈湖上游,当初在选择产业时受到严格限制。为寻找环境友好型产业,花溪区将目光聚焦在了久安乡的5万多株古茶树上。

  在久安境内,有5.4万多株树龄在400年~600年间的古茶树依然青翠挺拔,有5000多株古茶树树干和树冠直径均超过同为灌木型的大红袍古茶树及西湖龙井十八棵御树。2011年初,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为组长的国内专家组,对久安古茶树进行鉴定,并得出“久安古茶树是当时国内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栽培型灌木中小叶种茶树”的权威结论,具有重要的利用和研究价值。

  在结合了贵州省喀斯特地形地貌特点后,花溪区政府决定以茶产业作为久安乡转型支点,发动村民在保护原生古茶树的同时开始种茶,一场“黑转绿”的产业升级逐渐展开。

  “我在煤矿关闭后,和好朋友一起,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投上我处理煤厂后的全部身家,种下了这270亩茶。”项朝富等人成为久安乡“黑转绿”的先行者。

  2010年,贵茶公司入驻久安乡,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凡农户在久安新建茶园,公司统一提供茶苗;茶叶采摘前三年,每亩每年补助管理费;茶叶开始采摘后,公司回收茶青,价格为当年市场价格的120%以上。

  一系列优惠政策促使村民逐步走上种茶之路。

  种茶大户冯永运说:“以前下井挖煤,一个月就2000元工资,现在自己种了120亩茶园,年收入有10多万元。”

  如今,久安乡有2/3的农户从事茶叶种植,转移就业1540人,采茶期村民最高收入可达300元/天。同时,久安乡积极打造现代农业样板,久安现代高效茶叶示范园内,配套了茶叶种繁中心、质检中心和展示中心等;建成200立方米高位水池,3900米配水管网,基本实现膜下滴灌;建成配备自动施肥、浇水设施的全智能化监控示范茶园630亩。如今每年可产茶青210万公斤以上,产值达1.23亿元。

  现在,走进久安乡九龙山万亩茶园基地,遍山的茶树青翠欲滴,风景如画。

  作为花溪区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久安乡的产业从“地下挖煤”转向“地上种茶”、经济由“黑色经济”转为“绿色经济”、发展从“产煤乡”转为“产茶乡”,煤山变茶山、矿工变茶农、黑色变绿色。

  花溪区始终坚持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贯穿产业发展始终,构建凸显生态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迅速发展现代高效农业,2018年完成全区耕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2.61万亩,积极扶持大数据、高新技术产业等绿色发展工程,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确保完成绿色工业增加值指标,并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企业全部关停,取缔“地条钢”企业,淘汰落后产能30万吨。

  完善设施 建起公园式垃圾发电项目

  在花溪区燕楼乡燕楼工业园,坐落着贵阳市首个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环保发电项目——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

  沿着笔直宽阔的林间公路,看着两旁花树相映的绿色走廊,驱车驶入厂区,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亭台楼阁装点草坪,整洁的厂区和传统的垃圾发电厂完全不同。

  “虽然天天与生活垃圾为伴,但这里几乎与‘臭’字绝缘。厂区里绿树环绕,空气清新,幽雅整洁,犹如一个生态公园。”住在附近的市民刘女士说。

  “吃”进生活垃圾,“吐”出充足电力,这是花溪区为彻底解决生活垃圾问题引进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发电项目,是贵州省目前科技含量最高、装机容量最大的生活垃圾发电厂之一。

  “我们自己就居住在厂区里,垃圾处理对生活没有任何的影响。变废为宝,让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是贵阳中电环保发电项目追求的建设目标。”贵阳中电环保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颜庆岩介绍说。

  除了花溪区本身的生活垃圾,发电厂还帮助“消化”贵阳市其他地区的垃圾。每天,来自花溪区、经开区、南明区及贵安新区部分片区的垃圾也会被运到这里,分区域存放在库容达2.6万立方米的垃圾存放库内,等待无害化处理。

  据了解,根据贵阳市垃圾处理现状和未来预期特点,发电厂工程规划容量为4条日处理能力600吨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线,总规模可达日处理能力2400吨,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规模为两条日处理能力为600吨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线,配有两台12MW中温中压汽轮发电机组,目前已投产运行。

  此外,在项目设计时预先做好了充足的垃圾库容量准备,满足紧急停产时能够存放10天~15天(约2.7万吨)的垃圾量,给设备检修预留足够时间,保证不间断接收生活垃圾,不会出现垃圾露天堆放的情况。

  在垃圾库防渗漏处理上,贵阳中电环保发电项目同样采用了特殊的工艺处理。垃圾库底板采用防腐、防渗、防磨材料,以及高强混凝土结合密集桩等工序,池底采用10道防腐、防渗漏处理工艺,整个底板厚度达1.5米,确保做到30年不渗漏。

  据统计,从2018年投产以来,截至今年11月,累计处理垃圾70万吨,发电量累计超过3亿度。如果在满负荷运行情况下,每年可处理垃圾43.8万吨,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1.4万吨,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2万吨。

  “目前采用的是国内最先进的焚烧处理工艺——机械炉排炉,日处理垃圾量1200吨,年处理垃圾量40万吨,回收利用率97%,全年的发电量1.5亿度,烟气排放的标准我们严格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实际排放优于欧盟的标准。”贵阳中电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季景阳介绍。

  “昔日的荒地变成今日的宝地,多年的努力终开花结果。”颜庆岩说,垃圾发电项目解决了当地贫困人口就业60余人,并已挂牌成为花溪区环保科普示范基地,并定期向公众开放,成为贵阳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已接待国内外参观81次,游客共计3182人。

  花溪区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自投产以来,以生活垃圾为原料,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将生活垃圾进行一系列处理后用于发电,灰渣用于制作环保材料,废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将生活垃圾“吃干榨尽”,做到变废为宝,并向市民、学生开放参观,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有效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修复 湿地公园唱响绿色赞歌

  坚持保护与修复并举,全方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这是花溪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一个重要理念,不断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服务功能,高标准推动“大花园、大溪流”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让百姓享受花香鸟语的“沉浸式”生活。

  学习美术的冯馨悦时常骑着自行车到湿地公园里写生,“在这里处处是美景,进来就不想出去。”

  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贵阳市中心与花溪城区之间的通风廊道上,总规划面积约941公顷,花溪河如一条纽带,将十里河滩、孔学堂、花溪公园、黄金大道、大成山5个景区串联了起来,集科普教育、游园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是贵州省首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十里河滩作为湿地公园重要生态组成部分,在湿地公园建成之前,原有麦达、上水、团寨等7个自然村寨和各类小型作坊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管理,村民乱搭滥建,工农业污水随处排放,十里河滩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花溪河的水质曾由Ⅱ类下降到Ⅲ类。

  花溪区通过湿地恢复建设工程,将脏乱不堪的环境改造成为开发性湿地公园,对十里河滩景区及周边上水、麦达等5个村寨农户进行了生态搬迁,涉及农户3452户8473人,拆除房屋97.84万平方米,分别将村民就近安置在腾龙湾商业住宅小区等地,从源头上解决了原周边村寨对花溪河造成污染的问题,并开展河道清淤工作,清除淤泥50多万立方米,组织修建排污管网26.25公里,治理污水直排问题,花溪河水质回升到了Ⅱ类。

  花溪区通过实施“碧水”保护计划,全面落实河长制、第三方治理与第三方监管机制,完成阿哈水库、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水源保护区生态搬迁,开展南明河花溪段综合治理,实施花溪河清淤、污水收集系统改造等工程,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

  通过不断的提升和治理,如今的湿地公园自然环境优美,湿地类型丰富,包括农田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河滩湿地、湿草甸、沟渠等多种类型,具有蓄水及削减洪峰的功能,能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为各种生物营造了安全的觅食、栖息、繁殖场所,同时也为开展湿地公园的科普、科研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流经湿地公园的花溪河蜿蜒曲折、清澈如镜,水量充足、水质优良,年平均天然径流量9.84亿立方米,达到Ⅱ类地面水水质标准,是贵阳市民生活用水的供水点之一。

  河滩区域内动植物种类丰富,植物总计千余种,有杜仲、沉水海菜花、银杏等7种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猴樟、枫香、乌柿、椤木石兰等古树,其中树龄达500年以上的古树就有4棵。此外,湿地公园还是动物的乐园,各种动物总计有500余种,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游隼、红隼、多斑金线鲃和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濒危等级属易危级的岩原鲤等。

  如今,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范围内有天然的河流湿地、河滩,也有人工的水稻田、池塘、沟渠等,有维管束植物495种,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两种,贵州省二级保护植物1种,且为贵州湿地特有种,国家珍稀保护动物3种,湿地景观资源丰富多彩。经过多年的整治和提升,如今的湿地公园已成为花溪区乃至贵阳市的旅游新名片。

  “青山环碧水,绿树绕林城”是花溪区着力打造的自然生态景观。以花溪区核心区域城市主干道可视范围为重点,对区域内分布的52个山体,按照保护优先、“一山一策”的方式实施生态修复,消除裸露山体和迹地斑秃,提升植被覆盖度,丰富森林景观,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

  据统计,2017年至今,政府部门先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完成了50余个地块400余亩山体生态修复工作。2015年~2018年投入资金10多亿元,完成了89个公园建设,花溪区建成区绿地率达到50.8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14.57平方米。

  公众参与 彰显生态文明独特魅力

  在湿地公园的一角,还有另一个斑斓绚丽、寓教于乐,完美融合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前沿科技的贵阳生态科普馆。

  近年来,花溪区坚持文化为魂,全维度厚植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氛围日趋深厚,生态科普馆从今年年初一登场便以其新颖的视角、独特的叙述和引人入胜的展示,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生态科普馆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全馆分为五个部分,采用“1+3+1”的结构,从贵阳市的生态环境总体描述开始,分别介绍生态环境的孕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历程,最后引导参观者积极行动起来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

  步入馆内,多姿多彩的展板、沙盘、模型和声光立体展示,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亚热带丛林。各项设施生动展示了贵阳城市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这片土地古代孕育的丰富生命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智慧。

  “你快过来看,这里有模型。”“哇,花溪湿地公园有这么多植物。”“原来污水是这样处理的。”“那是寂静夜使——灰林鸮。”小学生们纷纷来到生态科普馆,好奇而激动地观察学习,与生命之书、生境探秘、古树寻踪、公园巡游等展项互动,感受生态文明的独特魅力。

  自开馆以来,省内外多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来馆参观考察;省市多项生态保护活动选择这里为举办地点;暑假期间多项中小学生实践在此开展。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授予贵阳生态科普馆“贵州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称号,贵阳市委组织部、贵阳市教育局分别将贵阳科普馆纳入干部教学培训点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的认定申报程序。科普馆先后开展了世界水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环保嘉年华”主题活动、“走进动物世界”主题绘画活动、“为祖国献礼——志愿者在行动”等生态环境主题活动,吸引了3000余名市民前来参观。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主题活动,多个公共开放设施为花溪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拓展阵地、锦上添花,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参观学习后,深刻了解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花溪区内各大学相继组建环保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参与花溪区环保志愿服务活动,纷纷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作者 岳植行)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