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擦亮“乳山牡蛎”的金招牌

2019-01-18 16:39:02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责编:郑思雯

  国际在线生态频道消息:近日,第四届中国乳山(国际)牡蛎文化节在“中国牡蛎之乡”山东乳山举行。乳山牡蛎十佳品牌评选、牡蛎王争霸赛、“牡蛎+干白”品鉴会等活动赛事吸引了数千名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品牡蛎。

  地处北纬37度的乳山,海岸线长达199公里,境内两大入海河流为海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促进了海洋基础生物的繁殖和生长。适宜的温度盐度、肥沃的水质以及丰富的基础饵料,使乳山牡蛎具备了个头大、肥满度高、肉质爽滑、味道鲜美等一系列品质。目前,乳山全市牡蛎养殖面积8万亩,年产量30万吨,仅一产产值就达24亿元,养殖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县级单位均居首位,是中国北方牡蛎第一市、山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乳山牡蛎也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山东省“优秀地理标志产品”。

  如何将牡蛎产业做大做强?近年来,依托“乳山牡蛎”的资源和品牌优势,乳山推动牡蛎产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生和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探索牡蛎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乳山牡蛎特色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

  在乳山市海阳所镇西黄岛村润丰牡蛎养殖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忙着将上百箱牡蛎打包发往全国各地。“以前分拣出的大个头牡蛎每公斤能卖到4元左右,剩下的大部分牡蛎以低价批发销售了。”负责人王欢说,如今通过电商,不仅销路打开了,品牌响了,价格也涨了三四倍。

  搭乘电商快车,乳山推广牡蛎电商销售,通过建设牡蛎电商销售示范基地、举办牡蛎电商销售新模式培训班等方式带动全市牡蛎线上销售。目前,乳山全市从事牡蛎电商销售人员达到3000多人,年电商销售牡蛎达1.5亿斤,电商销售额超过15亿元。

  牡蛎文化节是乳山“牡蛎+文化旅游”的生动实践。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牡蛎+”,融合文化、旅游,开发以牡蛎为特色的美食旅游项目,推出牡蛎宴,发布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美食名片和旅游目的地,推动牡蛎产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时下,结合“乡村振兴”文章,乳山还启动了牡蛎小镇规划,通过深入融合牡蛎产业、特色旅游、城市文化、休闲养生等元素,真正让牡蛎成为乳山一张响亮的名片。

  为推动牡蛎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乳山向上延伸牡蛎产业链条,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通过培育引进新品种、改善养殖结构等方式,不断优化升级牡蛎品种。同时,不断探索改良现有的牡蛎养殖技术,在普及推广“秋播春收”养殖模式基础上,创新研发了牡蛎筏式生态育肥养殖技术、牡蛎魁蚶立体养殖模式、牡蛎与海藻生态轮养及间养模式等新技术,先后培育了“海大1号”“海大2号”等牡蛎新品种,引进并推广了一年四季可食用的三倍体单体牡蛎,推广了天平洋牡蛎筏式生态育肥养殖技术,提升了牡蛎的品质和产量。

  随着乳山牡蛎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乳山牡蛎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从过去的论堆卖到现在的论个卖,牡蛎养殖户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养殖面积也逐步扩大。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乳山市摒弃“规模越大越好、产量越高越好”的思路,充分考虑海区养殖生产可承载力,制定了牡蛎产业发展规划,开发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可持续性地推动牡蛎产业发展。目前,乳山市已规划了48万亩海洋牧场,并根据海区的水文、水质、洋流、潮汐、生物资源、底质等基础条件,规划建设了养殖基地、研发与良种繁育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净化物流中心、加工中心和营销中心为内容的“一个基地五个中心”。

  同时,乳山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海岸带修复与整治、全力修复保护黄金海岸线,划定海域有序使用“红线”,累计投资近10亿元在大乳山、潮汐湖、塔岛湾、乳山湾、银滩等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和海岸带整治工程,修复整治海岸带40余公里,恢复湿地1万余亩,建设人工沙滩1000余亩。(供稿单位:乳山市委宣传部 编辑:刘蓉娜)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