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惠小町”:东北大米的“白金名片”

2018-11-15 15:54:07  来源:北国网  责编:陈晨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中国水稻第一镇

  金秋十月,稻菽飘香。在吉林省德惠市71万亩“德惠小町”稻田里,农民们正在开镰收割。

  “粮食也要打品牌。”“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这是领导人先后两次到吉林和东北视察时的殷切嘱托。吉林省德惠市始终认真学习贯彻领导人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自身产业优势,不断推动全市稻米产业加快发展,致力把“德惠小町”米打造成中国人自己的粮食品牌。

  品牌建设 倾情打造

  2017年8月,德惠市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称号。这是一项颇具分量的荣誉,全国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以农产品品种授予称号的城市只有两家。

  近年来,德惠市坚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依托“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的美誉,集中力量打造“德惠小町”米这张“白金名片”。

  首先,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形成育苗、播种、整地、插秧、植保的全程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在品种选育上,选育“德惠小町”米新品种,保证品种不断更新,质量不断提高;鼓励经营主体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优化肥料品种等方式改进施肥方式,科学有效地减少化肥施用;通过实施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航化作业防治稻瘟病等统防统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科学有效地减少农药使用。

  围绕“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发展方向,高标准建设专用、优质、稳定的水稻生产基地,实行统一育种、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的全产业链监管,保证水稻品质。目前,该市的佰顺米业、佳峰米业和三发米业等龙头企业完全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条延伸,企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产业链条延伸中得到显著增强。

  今年,德惠市以吉林省“农业质量年”为契机,全面落实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着力健全粮食生产标准体系。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和家庭农场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支持“三品一标”认证。目前,“德惠小町”米已整体达到无公害大米标准,20户大米企业的35个标识产品分别被认定为绿色大米、有机大米。其中,绿色大米年产量达到36万吨,有机大米年产量达到2万吨。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机械收割

  其次,以农业园区为依托,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德惠市以朝阳乡、岔路口镇、松花江镇、菜园子镇、大房身镇等全市水稻种植优势产区为核心,建设德惠市水稻现代化产业园,探索完善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截至目前,产业园内入驻稻米加工企业16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家,形成种植基地、产后初加工、冷链仓储物流、贸易销售等一批产业发展集群。未来将着力把德惠水稻现代化产业园打造成为“德惠小町”品牌稻米全产业链带动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园、辐射带动农户持续增收致富的样板园、科技支撑与绿色发展领先的创新园、吉林省优质大米产业振兴的排头兵。

  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产业联盟,通过推广和完善订单生产,发展订单农业;鼓励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支持合作社及农户发展鸭稻共生、蟹稻共生的种植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扶持龙头企业建立全产业链模式,形成良性循环、健康发展、不断上升的强势劲头,有效促进产业深度融合。

  目前,德惠市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已发展到近千家,年交易额达到2600多万元。其中,朝阳乡绿色有机水稻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去年在长春市区挂牌成立,与全乡1120户农户签订订单。同时,积极探索“半亩田”生态稻米“私人订制”生产模式,面积达到120公顷,每公顷纯收益5.4万元,是一般流转土地收益的5倍。

  再次,以品牌推广为重点,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德惠市持续加大“德惠小町”米品牌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宣传推介“德惠小町”米;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组团参加天津、上海、杭州、武汉等地的粮洽会、展销会、推介会,扩大“德惠小町”米的知名度,不断巩固和深化“德惠小町”米市场;不断拓宽“德惠小町”米销售渠道,探索建立品牌连锁加盟运营模式,采用“销售公司+基地公司+农户”模式,建立网络交易平台,不断扩大销售渠道并创新销售方式,将更多的利润留在生产前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德惠市还将继续鼓励企业掌握终端市场,建立直营店,使“德惠小町”米站稳云、贵、川、浙、沪等南方的中高端市场。目前,广州已经设立4家“德惠小町”米直营店。今年,德惠市将在广州市再设立10家“德惠小町”米直营店,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中原地区和云、贵、川分别设立“德惠小町”米直营店1个~2个,实行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管理。

  “德惠小町”中国品牌

  德惠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德惠地处世界著名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上,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今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75万亩,预计水稻产量50万吨。其中,“德惠小町”种植面积71万亩,预计水稻产量47.5万吨,与种植普通水稻相比,每斤可增收0.2元,总计可增收近2亿元。

  “德惠小町”大米产自德惠,却闻名全国。据介绍,德惠种植优质小町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自然优势。德惠市处于北纬44°~45°之间,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松辽黑土区,土壤耕层厚,腐殖质含量高;北温带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同时,由于气候相对冷凉,病虫害发生程度轻,农药用量低,确保了绿色无公害水稻的品质;境内流经的“一江四河”松花江、饮马河、沐石河、伊通河、雾开河水质清澈无污染,为优质小町米的种植提供了充沛而洁净的水源。

  品种优势。品种是世界公认的影响大米品质的第一要素。德恵市水稻品种选育有着强大的科技支撑,德惠市稻米协会与吉林省农科院、长春市农科院、通化市农科院、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育种单位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以保证品种不断更新、质量不断提高,为“德惠小町”米发展提供可靠的种子保障。德惠市广泛种植的吉粳88米质达到部颁一级标准,吉粳511在“2015年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会”上荣获特等奖,在“中日优良食味粳稻评比”中获得“食味最优秀奖”。据悉,德惠市经过精心研究选育的新品种“德惠一号”正在申报中。优质的水稻品种,为“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产业优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成就了“德惠小町”卓越的品质。德惠市有机、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规范化、标准化基地生产已初具规模。同时,德惠市还加快企业产加销一体化融合发展,通过推广和完善订单生产,鼓励大米加工企业建立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保证水稻品质,引导企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方向发展,向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方向整合,有效推动了全市大米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品牌优势。近年来,德惠市根据国家粮食局“放心粮油工程”的总体要求,按照吉林省“健康米”工程实施意见和长春市打造大米品牌的工作要求,从优化品种结构、规范种植标准、精细化加工等方面不断提高大米品质、严控大米质量,并先后在厦门、广州、上海、杭州、南昌、成都、西安等城市开展了宣传推介活动,“德惠小町”知名度大幅提高,现已成为“吉林大米”的代表品牌和“长春大米”的领军品牌,产品不仅热销国内,还出口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岔路口镇镇长刘洋和农民在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品牌效应 惠及农户

  德惠市岔路口镇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水稻第一镇”,金秋时节的岔路口镇,金灿灿的稻田一望无边,近看一株株水稻,色泽金黄的稻穗已经压弯了枝头。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看着稻田,脸上洋溢着喜悦。作为土生土长的德惠人,他谈起这些“德惠小町”米如数家珍:“‘德惠小町’米营养丰富,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高,碾出的大米洁白晶莹、质地密实,做出的米饭油光发亮还好吃,在吉林大米网上卖得也不错。”

  岔路口镇程家村的农民程恩良说:“每年他都种10公顷水稻,好年成能挣10万元。今年,他参加了德惠市天善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种的是“德惠小町”,可以多收入4万元~6万元。过去,每年插秧需要雇人,花费近1万元,今年只要交给合作社3000元,这些问题就解决了。合作社还负责种子、化肥、农药的统一采购使用,不用自己操心。家里一共7口人,今年光种地人均纯收入能达到2万元。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做瓦匠,孩子在城里上学,老伴陪读。真正在农村干活的只有他和两个儿媳妇,每年从种到收,二十几天的活就够了。”

  同行的岔路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洋表示,为了保证“德惠小町”的品质,降低入社农民的生产成本,程家村的500多公顷土地,有300多公顷加入了德惠市天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无人机植保,农药和肥料的投入量均减少30%,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加合作社的稻米,全部产品可以在GS1(全球唯一通用可识别编码)追根溯源。消费者可以通过“德惠小町”米包装上的编码,查询到全部产品信息,保障了食品消费安全。

  去年,天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在流转的土地中拿出23公顷,通过稻田养蟹与喷洒硒肥,最大程度地提升米质,不仅使普通小粒香在口感上得到了极大提升,也使普通米具备了抗癌、预防多种疾病的功效,产品进入市场后,迅速得到了深圳与杭州市场的认可。这23公顷水稻,每公顷纯利润达10万元。今年,岔路口镇富硒米种植面积达到1500公顷,其中富硒蟹田稻200多公顷。上半年,经德惠市政府和岔路口镇政府多方推介,在杭州、上海、成都、深圳等地成功签订销售合同,总计1.36亿元。目前,已按合同约定陆续销售。

  “下一步,我镇还将打造万公顷数字稻米产业园。届时,岔路口镇辖区内地理信息数据与其他相关数据统一整合,实现地理信息业务数据与现有智慧产业云平台深度融合,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增强整体竞争力。”刘洋充满自信地说:“经过一系列的基础建设和品牌打造,3年后,我们镇将在现有基础上使每公顷水稻再多收入3万元。”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