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丨蓟州乡村旅游为何红火

2017-11-22 13:52:25  来源:光明日报  责编:陈晨

  光明日报讯:天津蓟州,山水、文化皆风景。曾经,守着绿水青山的蓟州人却过着苦日子。如今,蓟州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山水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6年,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9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5亿元。发展特色旅游已成为蓟州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蓟州区的乡村旅游产业为何如此红火?带着疑问,来到燕山深处,通过对3个“旅游特色村”的实地采访,探寻蓟州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富美强”的秘诀。

  好山好水还要好思路

  蓟州区下营镇常州村是天津市辖区最北端、海拔最高的一个塞外深山村,全村80多户、200多口人。这里曾经出行靠两腿、收入靠老天,连吃盐吃醋都犯愁,村里的姑娘不愿意嫁本村人,就连小伙子也大多“出山”做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为了“拔穷根”,村里曾经兴办企业,先后办过食品厂、石子厂、炭厂、铁矿,但因为信息不灵和缺少专门人才,都无一例外地赔本关张。

  思路决定出路。

  “1993年秋,报纸上一篇关于‘旅游市场大有潜力可挖’的文章,让我们茅塞顿开。村北的九山顶是清东陵的太祖山,海拔1078.5米,与世隔绝达250多年,山清水秀,植被茂密。闻名世界的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的起点也在这里——建景区、搞旅游一定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回忆起发展旅游产业的初衷,村党支部书记王宝义有一肚子话要说。

  为了把梦想变成现实,村干部们首先要摸清家底。那些天他们踏遍了村子周边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越看越激动,越想越兴奋。他们强烈意识到:这些年常州村一直是“捧着金碗要饭吃”。经过反复咨询论证,在1994年那个姹紫嫣红的春天,常州村注册成立了旅游公司,拉开了建设九山顶旅游风景区的序幕。

  村党支部书记王宝义带头掏出1万元钱建景区,在他的带动下,党员干部群众纷纷从自家拿钱、从亲戚处借钱支援景区建设,很快就筹集了建设资金14万元,开始了艰难的旅游开发之路。此后在市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常州村先后引进建设资金100多万元,确保了景区一期工程的30个旅游项目和景点建设。

  为提高知名度,他们自编导游词,印制宣传册,到周边旅行社、疗养院走访,发放宣传资料几十万份。游客陆陆续续进山了,当年,景区收入近万元。

  景区刚开张时,一拨客人游山玩水一整天还不尽兴,要找地方住下来继续观赏。在景区担任导游的村支委高翠莲就把自家屋子收拾干净,安排客人住下了。没想到这批客人一连住了好几天,临走还给她留下一笔住宿和餐饮费。这件事让高翠莲眼前一亮,开办农家旅店也是一条增收的好路子啊!

  说干就干!高翠莲将家里的5间瓦房进行了改造,买桌椅、做铺盖、购炊具、改厕所,整整忙活了一个月,在乡亲们怀疑的目光中,全区第一个农家院开业了,高翠莲也成了天津市农家旅游“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年她家就接待游客500多人,收入1万多元,相当于过去5年收入的总和。

  自此,常州村的农家旅店像雨后春笋一般,一家家开办起来,一年比一年红火。1998年,全村开办农家旅店27户,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元;到了2008年,全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3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1万元,集体收入增加了,欠条还清了,乡亲们脸上也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常州村迈出了绿色发展的第一步,不仅成为全区首个农家旅游专业村,而且为天津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开了先河。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农家旅游,他们边开放、边建设,不断加强景区软硬件环境建设,实现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他们聘请专家对全村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不断开发旅游新项目,先后开发“人鸟亲情园”、古栈道、一线天、国画岭、步云桥等50多个新景点。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在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先后推出了“民俗之旅”“生态之旅”“红色之旅”“地质科普之旅”四大特色旅游项目,使景区形成了集革命传统教育、旅游、休闲、野趣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度假区。

  走别人的老路行不通

  “好一派塞上水乡风光!”凡是来到蓟州区下营镇郭家沟村旅游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郭家沟村与常州村一山之隔,看到地处深山的常州村富裕起来,郭家沟人也坐不住了:“我们村也有山有水,为啥就不能发展旅游?”于是,村民仿照常州村纷纷开办农家旅店,但由于缺乏特色,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我们搞旅游起步晚了,照搬别人的法子,走别人的老路,行不通!”过了几年后,村党支部书记胡金领逐渐意识到“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不仅胡金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蓟州区也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日益火爆的乡村旅游让山区农民走上了致富路,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规划层次低、布局不合理、接待和服务设施滞后、旅游产品同质化等问题。

  为蹚出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2012年,蓟州区本着“形成模式,搞出示范,以点带面,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以郭家沟村为试点,探索将过去单一的观光游和简单的农家院经营结合,转变成“全景式的乡村旅游体验”和“美丽山水体验”。

  听到这个好消息,郭家沟人喜笑颜开,他们甩开了膀子开始大干一场。

  在区、镇两级政府的规划引领下,他们瞄准“京津地区最具中国北方民居特色的水乡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按照“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大的征地拆迁”的建设原则,于2012年3月全面铺开村容村貌改造提升工程。

  经过7个月的紧张施工,一个具有浓郁江南水乡特色的旅游专业村在蓟北山区诞生了:原来杂乱无章的民居统一改造成青砖青瓦、延续传统建筑特色的四合院,溪流、里巷、街道重新规划建设,完善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系统。村庄入口两侧的绿色长廊让人眼前一亮,沿村边公路、溪流栽植的各种树木郁郁葱葱,花果满枝。绕村而过的小溪一年四季流淌清泉,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塞上水乡”的新面貌刚一亮相,就吸引了京津冀的大批游客到村旅游,野趣观赏、乡宿度假、文化观赏、大坝娱乐、农田展示等旅游项目令游客乐不思蜀。当年“十一”黄金周试营业期间,全村就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人均增收3000多元。

  如今,郭家沟村已成为蓟州乡村旅游的亮丽名片,2015年,郭家沟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每逢小长假、黄金周,这里的农家院都需提前一个月预订。“在政府的引领支持下,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们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7万余元,村民都成了有产业、有组织、有岗位、有资产的‘四有’新农民。”胡金领感慨地说。

  正是在郭家沟改造过程中,蓟州区提炼出“规划引领,一村一品;市场运作,资金平衡;农企捆绑,集约经营”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规划引领,即区、镇两级政府负责该村庄的规划、设计,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市场运作,就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龙头企业,借外力发展壮大乡村旅游;农企捆绑,就是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或股份制合作公司等模式,一村一公司,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加快乡村旅游产业化进程。

  2014年,蓟州区大力推广郭家沟模式,投资3.2亿元,打造了东山、寺沟、船仓峪等5个旅游精品村,进一步推进“一家一户”式农家院旅游向全景式乡村旅游转变。2015年,蓟州区又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突出“慢调”田园生活。如今,蓟州区基本形成点线面层次分明、亮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全景式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选个“能人”来当“领头雁”

  白天可远眺群山远景,在富氧环境中小憩,在芳香花草中抒情,在鲜果茗茶中拾趣;夜晚可远离城市的喧嚣,躺在藤椅上数星星,在乡野小屋中恬静入梦乡。这里就是“村中有景,景中有村”的小穿芳峪村。

  几年前,这个村子还是另一番景象:街道颠簸不平,沟渠杂草丛生,房前屋后垃圾遍地。对比周边几个兴旺的旅游专业村、如火如荼的农家院,村民们都感觉抬不起头来。村民们也想走乡村旅游的路子,可村支部班子软弱无力,两委干部思想保守,对如何发展乡村旅游一筹莫展。

  转变从2012年8月27日开始。那一天,孟凡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在外经商多年的老孟,脑子活、思路宽,在乡亲们看来,他是一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选他当“领头雁”不会错。

  上任伊始,老孟就把两委一班人召集到一起并首先表态:“大伙选咱们当村干部,咱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凡事都要带头做出个样子来。”想致富,先修路,改变村里脏乱差的环境是当务之急。村集体没钱,怎么办?孟凡全找到村主任王建东一商量,两人自掏腰包垫资189万元,把村里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道路两侧统一安装太阳能路灯;建起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污管网通到各家各户;实施小河套治理工程,排污清垃圾,修堤岸,建护栏,打造“小桥流水”景观。同时,他们结合村情实际,请专家反复论证,确定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制定了全景式“乡野公园”旅游发展规划,启动了生态旅游和农业结构调整两大发展引擎。

  为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老孟带领村两委班子起早贪黑,没日没夜盯现场,以身作则当表率,引领村里的党员全身心投入到工程建设中。在流转土地、建设乡野小屋、旅游接待中心、打造文化老街等工作中,党员干部都带头出钱出力。一些外出打工的党员,宁愿不出门赚钱,也都听从党支部安排,为建设家乡干实事。

  建高端农家院,村民普遍持观望态度。老孟就推倒自家的老宅,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带有屋顶花园的农家院,给村民做示范。随后,村两委班子其他成员也都带头纷纷建起了农家院。村民手头没钱,咋办?老孟就亲自出面担保,先后为20户村民办理贷款400多万元。他还利用自己在园林设计方面的优势,免费为各家设计院内园林景观,打造出“一户一景”的特色农家院。

  在老孟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和村民拧成一股绳,5年的时间里,小穿芳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蓟州区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大力实施以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为重点的“能人治村”工程,积极选配“能人”作为村级的带头人,着力提升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能人治村”比例达84%,先后涌现出王宝义、李锁、胡金领、孟凡全、韩振等一批致富带头人,打造了常州、毛家峪、郭家沟、小穿芳峪、玉石庄等一批“明星村”。(作者: 陈建强 )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