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草原上漂亮的脱贫“翻身仗”

2017-11-21 16:24:01  来源:青海日报  责编:陈晨

  青海日报讯:草原上的初冬,已是滴水成冰的时候。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德日隆村村民索南达杰起了个大早,骑着摩托车向村里的合作社方向驶去。11月中旬的一天,河南县德日隆村的村民们早早从各地赶到村合作社的院子里,等待着一年一度的分红。

  “通过合作社,村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第一年我们分红了1000元,去年分红500元,一只羊,今年我们家已经脱贫了。这种方式带动了贫困户增收,也增加了我们致富的信心。” 索南达杰说。这是河南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颁布一个文件:2016年,河南县委颁布的一号文件是《关于率先实现脱贫引领小康社会的决定》,它勾勒出了河南蒙旗2016年摘帽、2018年脱贫、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兑现一个承诺。11月上旬,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贫困县退出评估检查等情况的复函》,黄南州河南县符合退出条件,经省政府批准从全省贫困县中退出,成为全省首批、青南地区首个脱贫“摘帽”县。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该县集全州之力、聚全州之智,认真落实全省“八个一批”和“十个专项行动”脱贫攻坚政策,以绣花功夫,深入、扎实推进各项目标任务,1440户、5400名贫困人口脱贫、16个贫困村退出和县脱贫“摘帽”工作顺利通过省级和国家级验收,圆满完成了贫困清零任务。

  “作为一个纯牧业县,在脱贫的道路上,我们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我们通过省上的扶贫资金和扶贫政策,因地制宜地闯出了一条产业扶贫之路。今后,我们将持续发展,让老百姓获得长期收益。”河南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唐建珍说。

  找对人、号准脉、做到精准施策

  “通过精准识别‘回头看’、‘两线合一’工作的开展,共识别出贫困户1440户、5400人,贫困发生率为16.28%。”唐建珍说,这是河南县的“穷家底”,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放眼全省,虽然河南县的贫困人口基数相对较少,但由于地处偏僻高寒牧区,产业基础薄弱与市场发育程度不足并存,区域贫困、深度贫困与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并存,经济发展滞后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人口素质偏低与公共服务滞后并存,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河南县势必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这是我们为贫困群众许下的诺言。”河南县委书记韩华说,自2016年以来,全县制定了县委一号文件,明确了全县脱贫攻坚“三步走”战略目标,勾勒出2016年贫困县“摘帽”、 2018年消除绝对贫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端出“一揽子”工程,即对一号文件中的58项扶贫措施分行业部门详细分解为105项细化措施全力推进。一项项精准措施加速实施,一个个精准举措相继落地,一个个透着温度的扶贫工程开始见效,一张张贫困群众的笑脸愈发灿烂。

  “一年前,普华才让还是河南县柯生村最贫困的人家,我们免费为他们家提供了一个铺面,根据普华才让的爱好和掌握的技能,给他开了这家汽车轮胎修理店让他经营,同时,还由村里出面帮助他贷了4万元的贷款,作为启动资金。”柯生村村主任公保加告诉记者。

  一年后的今天,普华才让一家在河南县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开起了铺子,转身变成了一名轮胎铺面的老板。对此,他说:“如果不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一家还在草原上过着最原始的游牧生活,现在孩子就近上学,妻子在县城打工,我在这里卖轮胎,一天也能有几百元的收入,日子越来越好。”

  挪穷窝、换穷业,实现稳定脱贫

  那日宗民族服饰厂是河南县优干宁镇荷日恒村的扶贫项目,如今已经有十多名妇女在这里谋得一份职业。

  “速度快的话,我一天能够制作完成一套马鞍,我们的生意也不错,制作好的马鞍和服饰都能卖出去。” 40岁的卓玛措一边在缝纫机上制作马鞍一边对记者说。

  “‘一村一产’ ‘一户一品’多元化的产业扶贫发展思路,引导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这是河南县脱贫摘帽的“根本”,也是“法宝”。

  针对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结合“一村一产”“一户一品”多元化的产业扶贫发展思路,通过示范引领、重点扶持等形式,投资1.18亿元实施16个贫困村产业项目,初步形成“企业+合作社+牧户”的畜牧业主导、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畜产品交易市场、欧拉羊畜繁育基地、饲草料加工厂等22项特色富民产业助力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采取县城集中安置、行政村就近安置、县城及乡镇插花安置等三种方式,对覆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941户、3616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

  投资1000万元新建扶贫开发孵化园综合楼项目,建设扶贫产业园区,有力促进全县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工作。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欧拉羊繁育基地、饲草料加工厂、温室蔬菜种植基地、畜产品交易市场散发着时代气息;新兴产业悄然兴起,瀞度生态水产业、“绿草原”、“阿米雪”畜产业、乌力吉图集贸市场、苏敕德草原文化推广有限公司引领着草原风尚。

  “一户一岗”也是河南县让贫困户脱贫的方式之一。“贫困户扎西昂多的家里没有草场,他的母亲是位残疾人,因为要照顾母亲,他也不能外出打工,最后,我们将扎西昂多纳入了村里的林业管护员的岗位。”

  夯基础,强保障,巩固扶贫实效

  “来时村委没水、没电、没暖气。”2015年,张立成从省农牧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到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荷日恒村帮扶,初来村上时的情况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两年时间过去了,这个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能用上电,吃上干净水,洗上热水澡,村民从这些点滴变化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张立成说。

  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河南县将“强基础、补短板”放在了突出位置。两年时间过去了,贫困群众的“水电路房网”有了大变化;教育基础设施有了大提升,人民群众积极奔小康的态度有了大转变……

  围绕脱贫退出标准,大力解决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瓶颈问题,实施了一批制约贫困村发展的基础设施工程,有效解决了1090户5068人、19.2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及1041户群众用电困难问题,建成涉及16个贫困村道路通畅公路390公里和通信“互联网+”线路架设工程。

  针对资金投入不足、特困户扶持难、农村整体发展慢等问题,在金融扶贫机制上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落实扶贫贷款9.51亿元,助力建档立卡贫困村的村级道路、环境整治、防洪工程和校安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落实教育奖补政策,不断鼓励贫困家庭子女入学接受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因贫辍学。完成9所学校校舍改造、学前教育基础设施扩建、运动场、教师周转房等建设项目,改善了办学条件;全年培训师资1052人次,购买学前教育服务岗位230名,扩充师资力量。

  与此同时,坚持扶贫与扶志并举,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优干宁镇14户牧户主动让出贫困户指标,宁木特镇2个村让出低保户指标,群众思想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记者 孙海玲)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