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临港区:扶贫项目引领脱贫

2017-10-20 15:43:08  来源:国际在线  责编:陈晨

  国际在线生态频道消息:晚秋已近,天气渐寒。临沂临港区的发展势头丝毫未减,昂首向前的脚步更紧了。从城区到园区,从工厂到田间,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随处可见。一个个扶贫项目遍地开花,洒落城乡,向喷涌的清泉拉开了闸门,为贫困户引来了致富“活水”,浇灌着百姓心田。

  北团林村的扶贫项目是全区发展产业脱贫的一个缩影,正是一个个扶贫项目的落地开花,让贫困村看到了脱贫希望,尝到了致富甜头。临沂临港区将扶贫工作“化整为零”,步步分解、精准到村、精细到户,实现了扶贫工作因地制宜,扶贫方案因村施策,扶贫措施精确到人的良性工作机制。而扶贫项目恰恰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重要一役。因为扶贫项目的启动发力,老百姓纷纷找到了撬动致富门的有力杠杆。

  经几天以来,气温骤降,横沟村的大棚蔬菜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一个个高效大棚尽显生机活力,蕴育着一年的好收成。走进胡彦容大姐家的高效大棚,满眼清新。望不到边的黄瓜藤,蔓开一片翠绿。长势旺盛的黄瓜架上,顶花带刺的鲜嫩黄瓜挂满支架。“刚刚黄瓜又涨了两毛钱,现在一斤一块七了,去年春节行情最好的时候一斤都卖四块多。”正在采摘的胡彦容高兴地告诉记者。没建蔬菜大棚前,胡大姐一家靠种粮食维持生计。“以前就种玉米、小麦,除去化肥种子,基本不剩钱。现在种大棚多好啊,我这个一亩多的棚,一年就收入五六万。”胡彦容的丈夫赵祥利说。

  据了解,横沟村是山东省级贫困村,2013年靠着省里30万元的扶贫款,横沟村支部书记赵祥东一心想为贫困户们谋个好前程。经过多方考察,最终决定发展高效大棚,推动群众致富增收。2013年,在流转的40亩土地上,15个高效大棚拔地而起,在丰富百姓菜篮子的同时,也鼓起了贫困户的钱袋子。

  “今年投资30万元新建的3个高效大棚,马上就投入使用了。贫困户每年只需缴纳1万元的的承包费,就能发展种植,解决了贫困户资金短缺起步难的问题。同时,我们通过联系农业专家为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解决了贫困户不懂技术发展难的问题。高效大棚的用工优先考虑贫困户,每天务工费60块钱。”横沟村支部书记赵祥东介绍,村里的43名贫困人口在金典坚果的扶贫车间上班,月工资2000多元;18户贫困户申请了小额担保贷款,自主创业……不论是腰包渐鼓的种植户,还是收入稳定的上班族,亦或是敢拼敢闯的创业者,产业扶贫让贫困户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产业兴,百姓富。临沂临港区牢固树立“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是脱贫的主要依托”的理念,本着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在产业扶贫上想办法、动脑子、出实招、见实效。截止目前,全区共建扶贫项目70个,2016年总投资达1371万元,全部投产后,将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730个;依托现有企业,发展精准扶贫项目,在亚进食品、君临食品、金典坚果等31家企业设立“就业精准扶贫车间”,吸纳481名贫困人员就业;同时,招引了万凯家居、鑫博玩具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可带动2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秋日的骄阳照在团林镇北团林村的扶贫车间上,折射出柔软的幸福气息。整洁的车间内,经过专业培训的村民成了操作熟稔的“能工巧匠”,他们或飞针走线或整理货品,忙得不亦乐乎。“上班就在家门口,抬脚就到了。发计件工资时间也自由,接送孩子、做饭、干农活样样都不耽误。”北团林村村民李双话语间透着满满的幸福感。据了解,北团林村有贫困户33户,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问题,村里申请了12万元的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村集体出资3万元,建起了包装袋加工厂。年轻的从事生产加工,上了年纪的可以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这个活轻快,累不着,还月月领工资,真不孬。”正在整理包装袋的赵统产大爷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我们这个包装厂属于代加工,不愁销路,开工一个月来已经解决了包括贫困户在内的20多人的就业问题,全面开工后能提供就业岗位50个,熟练工月工资能达到3000元左右。”北团林村支部书记赵统文介绍,扶贫项目的全部收益将用于村里的扶贫工作,为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生活保障等。

  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核心,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目的,培育发展了一批富民产业。今年以来,共帮助贫困村发展大樱桃300亩、黄桃1260亩、蓝莓181苹果亩,苹果110亩、茶叶160亩、蔬菜216亩、光伏发电344.8千瓦。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可扶持具备生产能力的贫困户2359户,帮助5183人增收致富。(供稿单位:临沂市扶贫办 编辑:刘宝红)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