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的精彩逆袭

2017-07-21 14:04:14  来源:农民日报  责编:陈晨

  农民日报讯:谁说搞农业注定辛苦?被纳入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的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就成功上演了一场从“辛苦农业”到“幸福农业”的精彩逆袭。通过探索推广生态田园、生态家园、生态涵养“二园一养”复合生态农业模式,集成清洁生产、清洁工程和生物拦截等综合技术,辅以技能培训和补偿机制,有效促进了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最直接的体现是,基地产出的早熟梨由2013年的每公斤8元,在2016年达到了每公斤16元,3年翻了一番;集体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1.4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1.6万元,增长17.65%。

  生态田园建设:无污染的田园满载香甜

  水土流失、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的梨树曾处于“无管护、无产出、无效益”的“三无”状态。而今,这片土地的早熟梨、花卉、茶叶等一批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因具备绿色、生态、无污染等特点而备受青睐。

  2014年,农业部在集体村正式实施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项目,在这里试验示范节水灌溉、绿肥种植、植物篱生物拦截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生态农业技术,为集体村的成功“逆袭”埋下了伏笔。

  “梨园的管理,完全按照生态梨园生产技术标准进行。”集体村党委书记郑孝前解释,所谓生态梨园生产技术,主要体现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杂草控制、农业废弃物处理等五方面。

  由于集体村地势高、多山坡,是典型的丘陵地貌,水土保持困难,而梨树非充分灌溉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起到了关键作用。这项技术配套灌溉管网、排水沟渠和缓冲沟塘,满足生态拦截和排灌需要,并通过生态景观建设,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美化了环境。

  施肥,是另一难点。“跟人一样,梨树也需要营养,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足都不利于生长,盲目施肥会导致农业污染。”郑孝前说,他们在梨园试验示范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营养成分“缺什么才补什么”,把化肥用量较常规下降40%以上。

  与此同时,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主要采取梨果套袋、糖酒醋液诱杀害虫、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等措施减少农药使用。“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糖、酒、醋,按照一定比例混配就能变成诱杀害虫的利刃。”郑孝前指着一瓶悬挂在梨树上的糖酒醋液说,蛾类、甲虫、蝇类等害虫能被这种酸甜的发酵味道吸引,最终淹死在糖酒醋液里,而钉挂在梨树行间的粘虫板诱杀害虫的作用也非常显著,全村化学农药用量减少60%以上。

  生态家园建设:绿色乡村农家如画卷

  门前屋后梨花开,鸡鸭成群游自在。来到集体村的人,常常因这里的诗情画意而陶醉。当地村民感受更深,搞了大半辈子农业、今年52岁的集体村村民李坤国说:“以前我们挑着担子往外销农产品,现在游客自个儿就往我们这儿跑!没想到以前累死个人的农活现在变得美滋滋的!”

  借助村里一年一度的梨花节、采梨节等乡村旅游活动,李坤国家的8亩梨树几乎年年收入10万元以上。看到采摘游客如织的场景,他和村民们越发觉得集体村走绿色生态这条路走对了!

  绿色无污染从田园延伸到家园,集体村开展生态家园建设,以农村清洁工程示范引领,对生活垃圾的处理采取“户分类、村集中、镇中转、区处理”的模式,还利用“三格式”生活污水处理池对生活污水厌氧发酵处理,通过人工小湿地进行处理后排放,人畜粪便通过沼气或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后作有机肥使用。

  目前,全村已修建垃圾收集池76个,垃圾中转站3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16盏,农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460户,占全村农户的43%。使用沼气的农户200余户,占全村农户的20%,这些比例还在逐年提高。每户庭院还修建了花台种植花卉苗木绿化家园或是在庭院种植果树,实现了庭院绿化和庭院经济“双丰收”。

  美上还要加美,基地沿环山公路和梨园统一设计景观,种植红叶石楠等各类观赏植物,形成植物篱拦截随水土流失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并在坡地种植等高植物篱,立体美化生态景观,减少地表裸露,保持水土。同时,“梨花节”、“采梨节”、“格桑花节”等节庆活动,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

  生态涵养计划:烹饪一道绿色农业佳肴

  春天,梨花像雪一样撒遍天坪山,似乎重新把人引入了白雪皑皑的冬季。赶在盛夏来临前,梨花谢,嫩枝桠快速生长,似乎这里的春天才刚刚开始。54岁的万正秀也将一天的忙碌从梨园开启。这些年来,她家的梨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达12亩。青壮年管护这么大面积的梨树都非易事,她做起来却得心应手。

  “现在这些梨树的生长状态都挺好的,但是不能掉以轻心,随时都要关注到它们的生长情况。”这位皮肤黝黑的农村妇女,俨然一位梨树管护专家。谁都不曾想到,多年前的万正秀也走了不少弯路,因为没有掌握管护技术,眼瞅着梨树生病只能干着急。而今,她却对梨树管护“满腹经纶”。“多亏了村里、镇里以及区里组织的培训。”万正秀一句话道出“秘诀”。

  集体村实施的生态涵养计划,从土地的生态涵养和人的技术涵养两方面进行。在土地的生态涵养方面,对项目实施农户的基础信息实时登记,建立典型地块全年施肥、农药施用、水电工投入、废弃物等生产投入台帐。同时,开展环境监测,对灌溉水、排水水质、土壤肥力、土壤重金属及农产品质量等进行多种监测。

  在人的技术涵养方面,通过把学校开到田间,以梨园为教室,以田坎为桌椅,邀请农业专家现场手把手教授农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规律和绿色防控技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改善项目区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主要产业健康发展、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集体村的“二园一养”复合生态农业模式,有效解决了丘陵山区影响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和产业转型等制约因素,让农户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村环境得到美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记者 邓俐)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