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整治要尊重生态环境自然属性

2017-03-29 13:42:46  来源:中国环境报  责编:陈晨

  中国环境报讯:网络上最近有篇关于黑臭水体整治的帖子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帖子指出国内某个城市在黑臭河整治过程中,花费巨额资金打造水生态景观,这种行为属于“伪生态工程”。黑臭水体如何整治才能确保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针对这个问题,本报约请相关业内人士展开深入探讨,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以生态理念指导治河

  在加强河道生态修复时,要尽最大可能用生态的办法建设生态,不能一味追求视觉上的美感,而违背了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

  “水十条”明确了黑臭水体整治目标完成的时间节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制定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明确,黑臭水体整治除了要确保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和氨氮4项水质指标稳定达标外,还要在公众调查问卷中,90%以上的黑臭水体影响范围内的社区居民、商户等,对黑臭水体工程整治效果答复“非常满意”或“满意”,才能认定达到整治目标要求。

  面对这一刚性任务,当前各地都在全力以赴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笔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为实现4项指标达标,各地自我加压,下苦功用硬功,推进河道水质逐步改善。但在提升群众满意程度方面,部分地区对河道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在认识和把握上出现了偏差。

  为了迎合群众视觉感官,不少地方刻意人为打造河道景观,不仅没有维护好河道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与提升河道自我修复功能的期望背道而驰。比如,为了让驳岸看上去美观,不惜花大价钱对所有河岸护坡用大理石和水泥浇筑修葺,致使原有生态岸线丧失了水质净化功能;对河道干法清淤后,用白石灰和石块等将河床硬化处理。殊不知,如此硬化严重遏制了沉水植物生长繁衍和生物多样性建设;对岸坡进行绿化时,不顾当地气候条件,广泛引进异地景观物种,短时间内确实美化了环境,但很难保持下去。而且对河岸生态并无益处,等于花了冤枉钱,又偏离了黑臭水体整治的初衷。

  笔者认为,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在加强河道生态修复时,首先要尽最大可能用生态的办法建设生态,不能一味追求视觉上的美感,而违背了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而且提升群众满意度、建设河岸景观与生态修复之间其实并不矛盾,毕竟越生态自然,其景观实效越本真,否则就会让人感觉生硬做作,也难有长效性,群众也未必愿意接受。如何在河道生态修复与群众满意度方面实现双促双赢呢?笔者有两个建议。

分享到:
  • 联盟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网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联盟单位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 联盟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